首先申明一下这个网志标题不是直接指代我最近重点关注的法国导演Robert Bresson的名作Journal d'un curé de campagne,虽然这会是其中一部要讨论的作品。这篇网志主要是结合三部作品,勾勒一下乡村教士这样一个生活在信仰和世俗交叉点上的特殊人群。
想写这个专题有点偶然,原来可能只是会从分析Robert Bresson的角度写Country Priest Diary,但今天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随便上网找《田园交响曲》资料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原来法国作家纪德(André Paul Guillaume Gide)写过一篇同名小说,La Symphonie pastorale。
http://www.mypcera.com/book/2003new/wai/other/tyjxq.html (因为是网上版本,所以错字较多,排版就乱,大家多多将就,不过翻译得很不错。)
这篇小说,借用贝多芬这首名曲,既是用来概括故事发生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同时也反映老教士与盲女之间如同初春萌芽的青草般耀眼却弱不禁风的忘年恋。而这一切也像美化了世界万物的《田园交响曲》般,犹如一场幻影。
教士从一个逝世的老妇人家中收养了一个长期无人照顾、性格怪癖的盲女,被改名为热特律德(Gertrude)。小说的前半段非常正面。教士接纳了朋友的意见,用非凡的耐性一点点启蒙热特律德尘封已久的智慧。他甚至想到用《田园交响曲》这样层次和感情色彩丰富的乐曲来形容各种颜色。热特律德的智商,还有她跟教士之间的关系也伴着《田园交响曲》的轻快节奏迅速向前发展。教士还用《马太福音》中的亡羊喻来作为自己对热特律德偏爱进行辩护。一时间作为读者的我完全振服于他对这“一百只羔羊”中的迷途一颗的关怀备至,觉得他就是不计世俗眼光、彻底布施慈爱的神的代言人,就像《悲惨世界》里面丝毫不问来历就特别包容千万人中迷失一个的米里耶尔主教。
但这轻快节奏背后,却带着阵阵悲剧气息的暗涌。纪德从交待收养过程的开端起,就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去刻画教士跟妻子阿梅莉(Amélie,希望不会倒同名电影fans的胃口

后来,面对儿子雅克(Jacques)对他跟热特律德关系的介入,教士霎时表现出来的妒嫉甚至憎恨虽然有点出乎意外,因为之前的tongue都是非常恬静和平和的,但结合教士跟妻子感情的日渐枯竭和跟热特律德的日渐靠近,这种超越父亲对儿子应该有的宽容心、而明显是受情感操控的妒嫉表现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后面他以保护热特律德之名刻意让雅克离开,但对热特律德对自己的表白又不置可否。但面对热特律德可能重获光明的消息又显得相当焦虑和显而易见的自卑心理,让人感受到他的挣扎,在欲望和道德之间的日渐迷惘。虽然最后他还是越过界限,但那种跨越不让人觉得有释放的愉悦,反而是带着浓重的忧虑和惶恐。
结尾非常戏剧性,但却又呼之欲出。重获光明的热特律德却不愿意面对教士,甚至投河自尽,虽然获救但已经奄奄一息。她在教士面前坦诚,原来自己失明时一直幻想和倾慕的对象,原来是雅克,而不是眼前这个两鬓斑白、瘦骨嶙峋的教士,她在懵懂之中占去了另一个女人的位置,雅克也已改宗而不能婚娶,她已没有生存的理由,只有一死谢罪。
长期失明的人靠想象和书中的描述去描绘时间的影像,但当他们重获光明的时候,却要面对眼前的现实跟心中那个世界之间的强烈反差。热特律德的成长,离不开《田园交响曲》和教士给她灌输的美妙情景,但到头来这些美化后的世界却给她带来太高的期望值,以至复明后她已无法面对真实的世界。
导演竭尽心力去刻画视觉世界跟听觉世界之间的异同,从而特出两个世界的不调和在主人公精神上所造成的折磨。特别是下面的海报中所描绘的那个场景,教授从巴黎病愈回来,众多亲朋好友在机场迎候,还没有出到达大厅,隔着玻璃教授就可以看到欢呼的人群,掌声雷动、画面在不停跳跃、陌生的脸孔一张张浮现,一切影像就像汇聚成一道洪流,涌向还满脸疑惑的主人公。当这股善意的洪流在刹那间铺天盖地地涌来,带给人的感觉却像是窒息一般。
http://www.cinemajidi.com/willow/La Symphonie pastorale电影截图:http://blog.joins.com/media/folderListSlide.asp?uid=fintan&folder=20&list_id=8202687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