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Shirlie用了很多篇幅谈片长和效果的关系,这个话题也是我最近在想的。昨天早上第一时间看了前天借的《第七封印》,因为下午要出去帮人补习,我只有三个钟头的时间看片和读评论。虽然前天看的Bergman的《Summer Interlude》只有90分钟多一点,但毕竟他的作品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较慢,所以我还有点担心作为他传颂最广的作品《第七封印》能不能容我在三个钟头里面比较放松地看完和吸收。但看了碟后面的介绍,有点意外,这部名作居然只有96分钟。
一个半钟头的戏是我的大爱,特别是大师手笔,个半钟头完全足够用作一篇中等长度小说的改编,足够交待一个旅程的始末、主人公的人生,足够塑造不下十人的人物群,看完还有很多eclipsis (没有点明和故意隐藏和省略的位置)可供推敲和回味。三个钟头里面,除了无压力地看完整部《第七封印》,还有时间听Criterion版本随碟配置的学者的同步语言评论。Robert Bresson的Au hasard Balthazar也只有95分钟,pickpocket更加少于80分钟,Diary of country priest也不过 110分钟。日本导演的作品往往会稍长,但溝口集合三篇短篇小说于一体的《雨月物语》却只有94分钟,『山椒大夫』120分钟,最长的《西鹤一代女》也不到150分钟(日本本土版本是148分钟,美国版133分钟)。即便是被很多人误认为是作品情节琐碎的小津,《东京物语》也不过136分钟,《晚春》108分钟,《麦秋》124分钟。谁说好作品就一定会拖戏?
反而现今快节奏的社会,很多所谓求快的商业作品的长度都轻易超过这些前人的名作,甚至稍有点文艺的作品也摆出高姿态,短短十多二十页的短篇小说可以拍出150分钟来体现所谓“纯演技”。如果是改编自长篇小说的连续系列,好像《哈利波特》,片长较长或者可以理解,但一向以明快为特色的迪士尼动画,最近的一部《Ratatouille》片长就居然接近两小时,看到一半多一点,我已经是眼皮发重,“胃口”发腻了。有专栏作者觉得《Ratatouille》有文学性。确实那只老鼠是有很多大道理。但大道理加上眼花缭乱、让人应接不暇的彩图,不就等于给学前幼童看的童话书,或者给小学生看的有illustration的缩写版名著吗?大人给小朋友读童话书,半小时就可以完成一本,然后一大一小一起解读书中内容,享受一下天伦之乐也大概只要一个小时多一点。但这部动态童话书竟然要人在戏院里面呆坐两小时才放你走,除了是金钱上的不菲花费,那两个小时的时间投资才更宝贵。事关,两个小时在戏院的时间,大人可以跟小孩子一起嬉笑,但不可能有太多互动交流的,因为那是公众地方。然后匆匆看完戏之后,又要急急忙忙带孩子回家或者去吃饭,到第二天又要上班等等,哪有时间跟孩子细细品味?加上那些急速切换的画面和场景,还有人物长长而且语速极快的对白,小孩子或者会看的爽,但其中能有多少意味可以萦绕心头?对于亲子互动来说,我觉得那只是大人例行公事式表达还算关心孩子的routine而已。
我跟朋友说我Ratatouille看到一半就想睡,朋友笑我老了。可能真的是如此,要不最近为何非黑白片不看呢?确实,习惯了Robert Bresson、Ingmar Bergman和小津这些讲求韵律、构图还有叙事上的模糊性和开放给读者解读隐含意义的风格,就很难免觉得现在主流的电影事无大小都交代得一清二楚、凡事speak it out、用visual来轰炸观众、而不是引发思考、甚至塞给观众很多imperative的大道理来代替观众的自主思考和解读的所谓“戏力”很嘈、看得很累。
还看到有专栏文章盛赞小老鼠道尽创作人心声,强调创作精神之重要而鞭挞盗取之不义。Well,这样的联系或者是成立的。但这部戏的大部分我只能看到很vivid甚至刺眼的巴黎街景、连小老鼠过街让骑单车者分神撞车都有好几个镜头、还有众多琐碎的争吵和夸张动作构成的“效果”,我不禁想问,牺牲叙事精炼度和整体性、将琐碎事件放大化来突出效果的fancy和sophisticated,然后让观众照单全收的自我满足就是所谓的创作精神?基于技术和视觉效果的创作当然有很多捧场客,可能甚至有观众会觉得同样的钱,看多十多二十分钟的效果是“大件夹抵吃”。但对于我来说,这更像在浪费我的时间。同样的时间,对于我这样的穷学生来说,与其掏腰包去戏院接受听觉、视觉、甚至触觉(因为戏院空调往往很冷)的全方位疲劳轰炸,不如用来帮人补习赚零用钱,或者在房间清清静静地读书(可以读到电影所涵盖的两到三倍,甚至更多的大道理),得到的满足感要来的强很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