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15, 2007

第20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图片纪录(一):第一次亲密接触 (3)



下一个要介绍的电影国度,是亚洲观众非常陌生,但却是阿拉伯世界第一大国的埃及。而代表这个电影大国的影人,不是操纵镜头的导演,而是一个指点江山的电影学者。这位名叫Yousry Mansour的埃及电影学者为观众带来了一堂埃及电影纵横谈,特别是针对五十到七十年代埃及的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不说不知道,原来埃及是有超过百年电影历史的阿拉伯世界第一电影国度,电影行销阿拉伯世界的20多个国家,而且到80年代为止,埃及电影在阿拉伯世界的票房数字都高于美国电影而处于首位。即便在现今电影市道不景气的情况下,每年仍有三十到四十部国产电影在埃及放映和销往海外。这个数字不禁让同为拥有超过100年历史的中国影业感到怅然。

用一个中国的历史词汇来形容,埃及的电影产业就是在欧风美雨的洗礼下孕育出的果实。因为处于欧亚大陆的交通要冲,埃及自古以来都是欧洲的基督教文明与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文明交锋的前沿地带,位于地中海沿岸的亚历山大港(

Alexandria)在近代就是欧洲人聚居、充满欧陆情调的国际化大都市。这种背景之下,1904年在亚历山大港出现埃及第一间欧洲式的影院,1917年在此出现第一家、也是先在埃及和阿拉伯世界最大的电影制片厂也就显得顺理成章。而埃及业界公认的,埃及第一部电影,也是在1907年由一个在埃及出生、终生居住在埃及的意大利人所拍摄。

通过这个讲座,笔者除了对埃及和阿拉伯世界电影多了很多了解之外,还解决了一个笔者关注多时的问题,就是穆斯林妇女是否必须裹面的问题。因为新加坡有相当数量的穆斯林社群,周边的邻国又多是穆斯林国家,所以少不了会接收到不少关于穆斯林文化的信息和影像。头巾问题在新加坡和法国都曾经惹出事端而被媒体高调报道,几宗个案都是关于虔诚的穆斯林教徒不满政府禁止子女佩戴头巾上学而诉诸于法,但在两国都同样被驳回。而面纱问题就分野颇多。在西亚富足的科威特、保守的伊拉克和阿富汗,穆斯林女人都必须用面纱将面孔完全遮掩才可以上街。但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伊朗的穆斯林女人却似乎不需要遵守这样的规定,照样素面朝天地出现在公众场合。而在本次电影节中放映的埃及电影,更让观众看到印象中传统而古老的埃及,女士们的服饰竟然跟欧洲国家别无二致。这些差别不禁让笔者非常疑惑,究竟在穆斯林国家,宗教对服饰和风俗的要求是持怎样的尺度。

而主讲人Mansour先生的解释,就让笔者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他认为,头巾和面纱与其说是宗教的要求,不如说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风俗习惯,毕竟在风沙频仍的中东地带,面纱裹面有保护肌肤的实际需要,只是后来人们对这些习惯赋予了一定的宗教意义。Mansour先生认为,伊斯兰教绝对不是很多人想象中陈腐严酷的极端宗教,相反地,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世界在欧洲的中世纪时代就已经有非常发达和开放的文化,而且成果累累,阿拉伯数字、《一千零一夜》等都是耀眼的文化结晶。只是,到了奥斯曼帝国时期,伊斯兰教被用作统治工具而被扭曲成严酷的教条。而在埃及,女性曾经手舞头巾向英国驻军示威,要求民族独立。所以,Mansour先生最后用了一句“History will never go back”(历史永远不会倒退)来为整个讲座作结。

比较可惜的是,因为提问环节的文件太大,笔者只能上传讲座的一部分到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r51s_6tl_o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