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16, 2007

电影跳蚤市场还是有钱人的游戏?我对电影节之浅见(1)

这段时间看过好几个电影节,又在期待着另外几个,也在戏院看了几部上年的得奖片,而正是这个时候,一个朋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世界三大影展,康城,柏林,威尼斯 外,其它影展意義还有多大?

这个讲法自然让我这个正跟电影节处于蜜月期的初级影迷很难苟同,但同时又不得不在想,在现在这个电影产量日多,电影发行渠道越来越广泛的时代,为什么还要集中某些地点,一年一两个星期搞热闹的电影节呢?那些大部分去戏院看戏的观众都闻所未闻的电影节,究竟还有怎样的存在价值呢?下面是我自己的个人解读。


  1. 观众方面,电影节是在电影院商业发行的主流之外,涉猎尽可能多电影的必然选择。

我自己的网志分类里面,就有“光影地图”一栏,也就是说,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媒体,作为文化,是有地域性的。虽然艺术无疆界,但毕竟从发行的角度上看,跨地域发行电影因为涉及观众口味和天时地利的配合,是有很大的风险所在的。虽然在全球化时代,信息和文化的交流少了很多障碍,但文化上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而全球化带给电影界的利益,恐怕也更多落入到才雄势大的Hollywood片商手中。

其实如果真的不关注电影节的人,即便是三大电影节又会对他们观片有什么影响?他们会专门找康城的金棕榈、威尼斯的金狮奖、柏林的金熊奖的得奖片来看吗?香港又上映过多少部这样的作品?就好像我之前提到的,上年康城最佳电影金棕榈奖得主、英国名导Ken Loach的《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香港又会什么时候上映?如果是发行DVD,销量又会如何?新加坡有机会上,我是觉得可能是因为在新加坡工作生活的爱尔兰人较多,因为那次我去看的时候正好碰上一个要去看此片的爱尔兰女士。再上一年的金棕榈得奖片Le Enfant,我也是通过新加坡的欧盟电影节才有机会一览,上年的金狮奖得奖片,中国的《三峡好人》,现在不要说上映的消息,我连DVD或者VCD都找不到。

所以,即便是康城、威尼斯或者柏林这样的豪门,在一般观众眼中可能也是如外星生物一般的奇异世界,根本没有什么让他们特别去关注的价值。照样,每年大部分戏院会放映的必然是美国片和本地的商业片为主,艺术电影?除非是大院线偶尔的单馆。

但假如是不想只局限于电影院有什么看什么的观众,他们的选择权在哪里呢?DVD、VCD自然是一方面,但发行商都要考虑传播性和普及率,另外他们也要照顾主流观众对home entertainment的需要,所以既便是DVD、VCD上的电影发行,也必然是以较为有商业空间的商业片为主,所以DVD、VCD这个发行渠道多少都成了戏院set meal的光碟版本而已。至于完全不受地域限制的高科技传播手段,BT,大家都知道为什么不能用了吧。

所以,不同地区、三大电影节之外的电影节,首先是提供给重视自己选择权的观众的一个观影渠道。因为是电影节是有限期、而且密集式宣传的,所以在“物以稀为贵”的规律下,较能保证参展片有比较理想的票房。而对于非常小的独立电影来说,如果能去几个国际电影节,加上一些海外的买家,电影的制作成本就能收回了。

而对观众而言,有多少人可以每年飞去康城、威尼斯、柏林?就近的影展才是观影的正途。

再者电影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动态载体,可以在一两日内体现多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又有娱乐和艺术成份,对观众来说也是一种吸引力。而很多其他欧洲国家的影展,好像莫斯科、

Karlovy VaryMar del Plata 、爱丁堡等等,都有五十到六十年历史,除了推广自己国家的电影之外,同时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盛事。

电影节对影迷还有一个意义就是,电影节的审核尺度比戏院的要来的宽很多,所以很多题材上有争议、或者比较极端的作品,往往只能在电影节才可以跟观众见面,戏院跟DVD发行,即便商家肯贴钱,监管当局都坚决不允许的。

        2.  对电影工作者来说,电影节是让自己和作品获得注目的绝佳机会

即便是在商业发行非常发达的美国和欧洲,电影节依然是让电影人,特别是学生和初入行的新人崭露头角的场所。一个典型例子就是近年非常成功的恐怖片《Saw》系列,一开始的时候第一部的budget只有一百二十万美金,片商并未给予厚望,只是想在美国国内有限放映。但影片在美国的Sundance电影节上反响非常理想,从而让片商决定将电影推向海外,从而有了现在的三部曲大成功。

电影节标榜的是cult,非主流,所以电影节也是很多独立电影和电影工业较弱的国家的电影寻找买家的重要场所。香港国际电影节的电影市场就是周边国家的电影销向欧美的重要渠道,好像金基德的新作《Breath》也是在香港电影节上找到法国买家的。

试问,全球有多少影人,每年又可以诞生多少作品,只是区区三个电影节,能吸纳和呈现多少?而且三大电影节都是国际性再加自己的本土性,所以康城始终重视法国、或者法语系、或者同法国关系密切的国家,例如伊朗;而柏林就有专门的德国电影论坛;威尼斯也是有专门为意大利电影而设的类别。而且三大影展都有对电影出产时间还有报名时间的限制,赶不上三大影展,或者不像跟同国其他电影竞争的作品可以怎么办?自然需要有更多可以吸纳和展示它们的机会,所以只是三个影展肯定是不够的。

所以釜山电影节是推广韩国和亚洲新锐电影的舞台;德黑兰电影节则是培育伊朗新人的重要环节;即便是新加坡电影节,二十年来通过新加坡短片奖也慢慢培养出几个开始在国际影展崭露头角的新人,好像入选康城导演双周的Eric Khoo。

所以,对于想看cult和艺术电影的观众,电影节是必然的选择。对于独立电影人和新锐导演来说,电影节是推广自己的途径。而对于整个产业来说,电影节是保持在商业发行之外的艺术独立性的必然手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