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断在跟朋友聊《色戒》和李安,虽然我自己喜欢Brokeback Mountain,也认同李安的导演功力,也不是对《色戒》这个旧上海抗日特务悬念片没兴趣,但我还是不得不认同朋友的看法:现在还拍几十年前的旧上海风情,是有点过时了。
这一类以穿着旗袍的东方丽人为中心,体现旧上海或者六七十年代的香港那种夜夜笙歌的奢靡生活的电影,我觉得到《花样年华》已经达到顶峰。所以前年的《长恨歌》,虽然入围威尼斯影展,但华人地区和欧美的回响都很一般,郑秀文在香港金像奖上也输给如日方中的周迅,虽然周讯也是凭一部旧上海为背景的《如果爱》赢出。
其实我一直对很多华人导演眼中认为充满文艺气息的旧上海风情觉得不以为然,我最想看的,还是导演们怎么解读时下的社会生态。旧上海那些太太小姐的生活方式,只占当时中国三四亿人口的可能万分、甚至百万分之一,甚至比那时的共产党员和革命派人数还少。所以我一直觉得到现在还那么多知识分子迷恋那个时期的上海是因为他们的家族背景可能跟旧上海相连。但好像我们这些家族出身跟旧上海完全没关系,也不讲他们的方言的乡野村夫,为什么也要人云亦云地关心事不关己的一群人的生态?相对于旧上海的靡靡之音,我反而觉得张艺谋镜头下粗犷朴实的《黄土地》、《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和《菊豆》等中国乡土作品更能反映具有普遍性的中国脉搏。虽然张艺谋也拍过歌舞升平的旧上海,但那部《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明显是冲着奥斯卡而去、就着美国人的口味炮制的。
这两年华人大导演都赶着拍中国传统题材,李安拍旧上海,吴宇深拍三国,陈可辛翻拍六七十年代的武侠片,陈凯歌拍京剧。虽然声势浩大,但其实都不是新鲜的题材,陈凯歌更加在复制自己。我很想问问各位朋友,时下中国传统题材里面,还有那些是会让一般的观众觉得新鲜、有吸引力的呢?
朋友答我,可以试试较《西游记》更神化的佛教题材。其实佛教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舶来宗教,毕竟佛教发源自印度。我始终觉得,中国人对佛教的兴趣,其实还没有日本人大。而且最纯正的佛教题材电影,肯定是以印度为背景的。喇嘛教到可以是西藏,但以中国政府的尺度和西藏问题的敏感性,电影人要拍摄这类型题材其实去尼泊尔或者不丹会更方便。
朋友还有另一个提议,可把中國的民間故事去拍成動畫, 就像花木蘭那樣, 不是在美國也大hit嗎? 我觉得是非常好的提议。《木兰》也是Disney动画中我自己超喜欢的一部,毕竟有民族情感的影响。而且我觉得美国人拍这部中国题材都算颇严谨,服饰、造型和建筑上明显下过功夫,连匈奴人骑的蒙古马头大脚短、跟中原人骑的高头大马不同他们都注意到。而且片头从书法的流畅线条演化成长城也很有东方神韵,确实值得一赞。
不过华语影坛动画方面确实很弱,接近十年前徐克拍的《小倩》红过一阵之后就基本没什么有影响的作品。台湾拍的《梁祝》也没有太多反响。不过李安有没有这样的童心和创作力去令华语动画脱胎换骨,我自己倒是很怀疑。他拍漫画片《Hulk》都这么一般。其他的华人大导演中,除了徐克,其他人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如果找新人又卖座力不够,真的是一个颇为尴尬的局面。
其实在中国传统题材中,我自己最期待的,是一些关于古代文人的作品。这方面华人影坛几乎是空白。我指的古代文人,其实选材面很广,诗人、词人方面,李白、杜甫、苏轼等等都是家喻户晓而且本身的经历都相当戏剧化的代表性文人。特别是李白,他自己的一生就已经好象小说一般,而且还牵连到唐明王、杨贵妃。苏轼可能人生没有李白的那么跌宕起伏,但他的作品在民间的人气我觉得是高于李白的诗词的,毕竟宋词比较通俗和较多关于平民情感的抒发,而不像唐诗那样主要关于文人本身。而宋代词人里面,其实我自己最感兴趣的,是最有庶民情感、而且对宋词有革命性贡献的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首千古绝唱《雨 霖 铃》被历代中国文人认为是婉约派宋词的顶峰之作。而且我对柳永感兴趣的地方,是因为他一直担任地方官,流连于乡野坊间,跟很多平民、甚至青楼女子都交往甚密,所以透过他可以带出很多的故事,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感觉会有点像《Shakespeare in Love 》《莎翁情诗》那样文学与庶民生活相交融的作品。
除了传统文人之外,其实我还对传统艺人,特别是街头艺人的生涯很有兴趣。但可惜,在中国的传统里面,向来重文轻艺,对演艺人员的“戏子”称呼就是一个写照。可能到今天,很多较传统的家长都还觉得加入娱乐圈,做一个演员不是一份怎么光彩的职业,更加不像欧洲和英美那样将演员堪称一份很专业的职业。但所谓戏如人生,艺人的生活其实比一般人的人生更多波折起伏,更具戏剧性成分。特别是街头艺人,他们还要面对世人的冷嘲热讽,厚着脸皮混个三餐一宿。其实同类型的作品,日韩都有相当多的大师专门去explore。韩国的林权泽就有多部作品都是关于韩国传统说唱艺人的,其中《西服便》更加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的最近一部作品《千纸鹤》也是关于这个题材。而日本大师小津安次郎更加将艺人的生涯对比“浮草”,拍出感人至深的《浮草物语》。泰国上年也有一部《最后的木琴师》,描写泰国历史上一个享有盛名的宫廷乐师的一生。
华语影坛拍过较多的是戏曲艺人的作品,特别是京剧和粤剧。但民间街头艺人,好像评弹、三弦艺人、最传奇的二胡大师阿炳等等富于戏剧元素的题材却鲜有人问津。这个未免让我觉得有点遗憾,也希望中国影人们能够早日走出旧上海、三国这样豪华但难有新意的题材,多关注一些更能体现中国文化内在底蕴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