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19, 2007

中国风题材,拍什么才新鲜?

近日不断在跟朋友聊《色戒》和李安,虽然我自己喜欢Brokeback Mountain,也认同李安的导演功力,也不是对《色戒》这个旧上海抗日特务悬念片没兴趣,但我还是不得不认同朋友的看法:现在还拍几十年前的旧上海风情,是有点过时了。

这一类以穿着旗袍的东方丽人为中心,体现旧上海或者六七十年代的香港那种夜夜笙歌的奢靡生活的电影,我觉得到《花样年华》已经达到顶峰。所以前年的《长恨歌》,虽然入围威尼斯影展,但华人地区和欧美的回响都很一般,郑秀文在香港金像奖上也输给如日方中的周迅,虽然周讯也是凭一部旧上海为背景的《如果爱》赢出。

其实我一直对很多华人导演眼中认为充满文艺气息的旧上海风情觉得不以为然,我最想看的,还是导演们怎么解读时下的社会生态。旧上海那些太太小姐的生活方式,只占当时中国三四亿人口的可能万分、甚至百万分之一,甚至比那时的共产党员和革命派人数还少。所以我一直觉得到现在还那么多知识分子迷恋那个时期的上海是因为他们的家族背景可能跟旧上海相连。但好像我们这些家族出身跟旧上海完全没关系,也不讲他们的方言的乡野村夫,为什么也要人云亦云地关心事不关己的一群人的生态?相对于旧上海的靡靡之音,我反而觉得张艺谋镜头下粗犷朴实的《黄土地》、《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和《菊豆》等中国乡土作品更能反映具有普遍性的中国脉搏。虽然张艺谋也拍过歌舞升平的旧上海,但那部《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明显是冲着奥斯卡而去、就着美国人的口味炮制的。

这两年华人大导演都赶着拍中国传统题材,李安拍旧上海,吴宇深拍三国,陈可辛翻拍六七十年代的武侠片,陈凯歌拍京剧。虽然声势浩大,但其实都不是新鲜的题材,陈凯歌更加在复制自己。我很想问问各位朋友,时下中国传统题材里面,还有那些是会让一般的观众觉得新鲜、有吸引力的呢?

朋友答我,可以试试较《西游记》更神化的佛教题材。其实佛教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舶来宗教,毕竟佛教发源自印度。我始终觉得,中国人对佛教的兴趣,其实还没有日本人大。而且最纯正的佛教题材电影,肯定是以印度为背景的。喇嘛教到可以是西藏,但以中国政府的尺度和西藏问题的敏感性,电影人要拍摄这类型题材其实去尼泊尔或者不丹会更方便。

朋友还有另一个提议,可把中國的民間故事去拍成動畫, 就像花木蘭那樣, 不是在美國也大hit嗎? 我觉得是非常好的提议。《木兰》也是Disney动画中我自己超喜欢的一部,毕竟有民族情感的影响。而且我觉得美国人拍这部中国题材都算颇严谨,服饰、造型和建筑上明显下过功夫,连匈奴人骑的蒙古马头大脚短、跟中原人骑的高头大马不同他们都注意到。而且片头从书法的流畅线条演化成长城也很有东方神韵,确实值得一赞。

不过华语影坛动画方面确实很弱,接近十年前徐克拍的《小倩》红过一阵之后就基本没什么有影响的作品。台湾拍的《梁祝》也没有太多反响。不过李安有没有这样的童心和创作力去令华语动画脱胎换骨,我自己倒是很怀疑。他拍漫画片《Hulk》都这么一般。其他的华人大导演中,除了徐克,其他人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如果找新人又卖座力不够,真的是一个颇为尴尬的局面。

其实在中国传统题材中,我自己最期待的,是一些关于古代文人的作品。这方面华人影坛几乎是空白。我指的古代文人,其实选材面很广,诗人、词人方面,李白、杜甫、苏轼等等都是家喻户晓而且本身的经历都相当戏剧化的代表性文人。特别是李白,他自己的一生就已经好象小说一般,而且还牵连到唐明王、杨贵妃。苏轼可能人生没有李白的那么跌宕起伏,但他的作品在民间的人气我觉得是高于李白的诗词的,毕竟宋词比较通俗和较多关于平民情感的抒发,而不像唐诗那样主要关于文人本身。而宋代词人里面,其实我自己最感兴趣的,是最有庶民情感、而且对宋词有革命性贡献的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首千古绝唱《雨 霖 铃》被历代中国文人认为是婉约派宋词的顶峰之作。而且我对柳永感兴趣的地方,是因为他一直担任地方官,流连于乡野坊间,跟很多平民、甚至青楼女子都交往甚密,所以透过他可以带出很多的故事,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感觉会有点像《Shakespeare in Love 》《莎翁情诗》那样文学与庶民生活相交融的作品。

除了传统文人之外,其实我还对传统艺人,特别是街头艺人的生涯很有兴趣。但可惜,在中国的传统里面,向来重文轻艺,对演艺人员的“戏子”称呼就是一个写照。可能到今天,很多较传统的家长都还觉得加入娱乐圈,做一个演员不是一份怎么光彩的职业,更加不像欧洲和英美那样将演员堪称一份很专业的职业。但所谓戏如人生,艺人的生活其实比一般人的人生更多波折起伏,更具戏剧性成分。特别是街头艺人,他们还要面对世人的冷嘲热讽,厚着脸皮混个三餐一宿。其实同类型的作品,日韩都有相当多的大师专门去explore。韩国的林权泽就有多部作品都是关于韩国传统说唱艺人的,其中《西服便》更加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的最近一部作品《千纸鹤》也是关于这个题材。而日本大师小津安次郎更加将艺人的生涯对比“浮草”,拍出感人至深的《浮草物语》。泰国上年也有一部《最后的木琴师》,描写泰国历史上一个享有盛名的宫廷乐师的一生。

华语影坛拍过较多的是戏曲艺人的作品,特别是京剧和粤剧。但民间街头艺人,好像评弹、三弦艺人、最传奇的二胡大师阿炳等等富于戏剧元素的题材却鲜有人问津。这个未免让我觉得有点遗憾,也希望中国影人们能够早日走出旧上海、三国这样豪华但难有新意的题材,多关注一些更能体现中国文化内在底蕴的题材。


Sunday, July 15, 2007

继续关于《色戒》的预想:角色设定和取材角度

《色戒》果然是近期华语片万众期待的作品,近日无论平时关不关注华语影坛的朋友都自觉加入讨论中。现在将一些观点和资料整合一下。

首先是黃格子

我見到阿朝偉第一下的感覺有點像《花樣年華》,我明白背景是昔日的舊上海,但正如robin所說,看得多類似的舊上海背景的電影,感覺有點抗拒。

李安表示,因為《色戒》整部片都押在王佳芝身上,所以希望先確定人選,然后再根據她,尋找搭配人選。像舒淇、關穎、周迅、張靜初(blog)、章子怡等成名女星各有優缺點,他希望先從沒見過的談,像是大S,或是一些學校女學生。

  不過,李安坦言,因為張愛玲把王佳芝描寫得太“小說”了,所以要找到完美人選,難度實在很高。他說,演王佳芝有五大條件,“年齡19至23歲,身高164至168厘米,魔鬼身材,聰慧過人,氣質高雅古典,更要有演技,色藝俱佳。”他感嘆說,華語影壇一些有表演素質的女星,大多都二十六七歲了。但做事情總要妥協,如果角色條件真湊不全,就勢必在演員年紀等方面妥協。”

  在《色戒》中,有3個最重要的人物,分別是女主角王佳芝,以及協助她密謀刺殺漢奸的大學男同學,另外就是女主角准備色誘刺殺的汪精衛政權情報頭子。依李安的想法,女主角和她的男同學最好都能由新人出演

資料轉載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071903486

凭资料的描述,李安的选角标准似乎是要尽量远离张爱玲小说原著的影响,而将王佳芝这个角色简化,尽量突出其纯真一面,可能会处理得比较像melodrama,突出乱世真情之类的中心吧。不过这些只是猜测而已。当然新人也会可塑性较高,较有新鲜感。

但如果李安过分简化这个controversial的女主角,始终会让电影失去很多原著的神韵,甚至让看惯关锦鹏、王家卫的观众,还有一众张爱玲的追随者觉得失望。

然后是erica和Shirlie关于去才:

erica 2007/07/15 03:50:22
 


看完 色戒 的預告, 感覺是很陳舊的二戰女間諜愛上要刺殺的男人那樣的故事, 好像這類故事看過很多遍了. 李安現在還拍這種 n 年前張愛鈴的小說, 我覺得還不如去重拍 "還珠格格" 更有綽頭吧.

shirlie 2007/07/15 15:22:47
 


我個人覺得同一個故事,拍在不同導演的手裏會有不同效果。

我个人的感觉是,同样是张爱玲小说,同样以汉奸为主角,《色戒》的小说比起《滚滚红尘》那样较纯爱的设定似乎感觉更后现代,强调色欲lust对人性的侵蚀作用。但预告片中太多关于二战的斗争场面,那幕惊心动魄的床戏又似乎没有很多日韩的色欲大师处理得大胆。那个背部全裸的镜头可能华语片中出现的较少,但欧洲片里面其实很经常有类似镜头出现来体现高潮之后女主角的复杂心态。所以我有点担心这部万众瞩目的《色戒》会变成“四不像”,情感戏方面延续一点台式言情、斗争戏方面是抗日爱国片设定、然后再加一点欧式的亲热镜头和华丽用镜。

李安似乎比较精于将一些复杂的情感简单化和通俗化,Brokeback Mountain就是这样的成功例子,将同性恋者的情感世界用世人惯常的情爱思维去诠释,确实功力超群。但现在要拍《色戒》这样间杂在民族大义和爱恨情仇之间,又用色欲性爱包装的爱情故事,怎样才拍得落入连续剧般的俗套,同时又减少小说中过分虚幻的描写做到雅俗共赏、而不是王家卫式的自我陶醉,确实很考验李安的功力。如果李安的立足点是拍给外国人看的二战时期旧上海的奇情故事,那可能类似Brokeback Mountain那样的melodrama设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如果他希望华语市场都有同样的反响,恐怕连续剧式的简化是非常不够的。


Saturday, July 14, 2007

李安新片《色戒》预热:预告片与原著

被Shirlie撩起对《色戒》的兴趣,专门上网找色戒原著来看。虽然还没看完,不过比较了一下预告片,有以下的感受。

可能同类型的上海滩抗日特务片看得太多,《色戒》的预告片感觉上似乎少了一点玄味,而多了抗日救亡的爱国片感觉,跟《花样年华》那种色彩感相比有点逊色,而且汤维感觉也太ordinary了一点,少了一点走南闯北、周旋于阔太间卖货的商贩那种风尘味,跟梁朝伟拍在一起一个太奸、一个感觉太稚嫩。当然这只是trailor。

可能有点“事后诸葛”,不过看过预告片之后,似乎还是觉得女主角用章子仪或者林熙蕾要比初出茅庐的汤维好,汤维穿起旗袍感觉很“妹仔”。可能李安是想突出角色的单纯一面,但张爱玲小说的女主角没有一种万人迷式的妩媚和很强的自我意识,感觉就像缺了点东西。

Shirlie的回应是她覺得李安在處理細節上很奧妙,并点出二個鏡頭:

第一個鏡頭是湯唯遇上梁朝偉後是換了髮型的,暗示她要改造自己去謀求目的。

第二個鏡頭是湯唯背部全裸的望向窗外,雖然是背影,但顯示出李安在處理呢段關係中留下伏筆 - 她對漢奸的感情變得複雜了,是混雜了愛與恨。

关于换发型,我自己觉得应该是剧情需要。原著里面,汤维的角色就是从一个学生妹,变身成为了家里做出入口买卖的商家的千金,借机接近梁朝伟演的汉奸。所以预告片里面也有一段汤维从很老土、毛衣外套、长波浪的学生妹换上旗袍、丝袜、set发来化身名媛。我觉得关于旧上海的戏,特别是关于上流社会的,极尽奢华的服饰、室内陈设等等应该是基本功来的了,要不就不是旧上海了。

略略看过原著,发觉有一点我很有兴趣的,就是故事聚焦的,是当时乱世中很独特的一群,就是汪精卫傀儡政权中那些高官在上海的奢华生活。前线战场战火纷飞,但沦陷区的上海虽然物资短缺,但那些上流阔太竟然还可以过奢靡的欧洲宫廷式生活。特别是一开场的牌局,就是一场“戒指展览会”,各式宝石、钻戒、翡翠,加上质地一流的旗袍、当时价格奇高的大条金链却用来当外衣的衣扣,大幅落地窗帘还要是欧洲进口。大白天却放下窗帘,室内打起大光灯,照得麻将桌上的牌好像火钻一样亮。一开场就勾勒出一个很浓烈的异色世界,每样物件都描述得不厌其详,用文字去刺激读者的视觉感官。所以我自己很期待李安怎么用镜头去塑造这个诡异而扭曲的浮华时代。

但就预告片来看,似乎李安更着重抗日、民族存亡这些大是大非,反而张爱玲很着意去营造的这些奢靡的风情却不见踪影。虽然最终的版本应该会有所覆盖,但如果主线太着重于完成那个mission,我觉得就有点偏离原著的主旨了。

而女主角与汉奸的爱恨缠绵,自然是整部作品的中心,不过王力宏的角色也不容小视。这似乎是较原著加重的一个角色,不知道李安怎样用他的角色。是一个爱情竞逐者还是一个受害者呢,但应该可以想见李安刻意让王力宏加入,加上他的纯情王子的形象,应该是一个较单纯的角色,或者是想加重戏中感情的伤痛一面吧。

当然以上只是针对1分46秒的预告片作的推断,最终的作品如何,还有待今年秋季的全球公映。


Wednesday, July 11, 2007

从新加坡日本电影节看电影的文化功能

       在好友的blog上面看到这样的留言:

       “近期認識了位日本uncle. 我問他喜歡看什麼日本電影, 我以為我應憑著自己的日影認識應可以交談, 怎料他說他不喜歡看日本電影, 只是會看美國片. 我又說日本動畫 vs 美國動畫呢, 他又說覺得美國動畫較好看, 我便搬 gabin 那套 "日本動畫重故事, 美國重 cg" 的大道理出來說, 但人家明顯對這話題都不大有興趣. 原本我想問他對於 nhk 大河的看法, 但還是不要推了, 再推便失禮. 我一定不會和他們說日劇, 因為自己要BT看日劇, 無謂讓人知道的了, 不是太光彩”

        无独有偶,我这个月买的今年六月刊号的《日经entertainment》杂志有评选平成年间(现在的日本天皇的年号)十多年来百部经典电影的企划,我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还以为是盘点这十多年的重要日本电影作品,所以专门买了一本,谁知拆开一看,才发现原来这里所讲的评选,是包括在日本公映的美国片,而且美国片还是主导,所以这个所谓经典评选就包括了很多,好像《Pretty Woman》、《Seattle Sleepless》、《Back to future》、《Harry Porter》这样的著名美国片。文章里面还专门列出美国片为主导的洋画(外国电影)在平成年间的市场份额的变化,从平成年刚开始时少于50%一直攀升,到好像01、02年间达到顶峰的超过70%,之后又慢慢回落至上年低于50%,不过今年可能又会再次超过邦画(日本本土电影)。

        有时人很奇怪,越接近的东西越会抗拒。可能在日本长大、在日本社会生活要承受很多日本式的条条框框,所以对日本电影或者日本的事物多多少少有点厌恶心。所以美国片的快节奏和较跌宕起伏的剧情容易征服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日本人的心。

        但当人离开自己故土之后,反而会出现对自己本源的依恋和重新重视。作为新加坡数量最多的外籍专业人士社群的日本人在新加坡对待本国影视的态度,就跟他们在本土生活的同胞形成颇为有趣的对照。

        新加坡每年都有接近十部的日本电影在院线公映,有时甚至更多。虽然大部分会是恐怖片,但也不乏一些日本本土气息很浓的作品,好像今年就有《Udon》、《Hula Girls》、《超越时空的少女》等片。我在新加坡看过的一些日本本土特色重的日本电影场次,好像《海猿2》、《Udon》,几乎每次都可以看到不少日本人一家大小或者三五知己来捧场,有时更加大半个戏院都是日本人在观看;而每年的日本电影节,更加是日本人汇聚的重要活动。到场观影的日本人,从几岁大喜欢到处跑的小孩子、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到三四十岁的主妇和丈夫(有时身居要职的丈夫不一定有时间带家人来,所以更常见是主妇带着孩子前来)、甚至是头发花白的老年夫妇都有。上年的电影节,剧场外常常看到不同的家庭之间互相鞠躬行礼、做挨拶 (打招呼)。相熟的大人也会专门带小孩来观看,然后看完戏一起去饭聚。我还见到有日本人是像我这样,几乎买下所有场次的票,每场必到、从头看到尾的。所以感觉去看这个电影节不纯粹是一个电影活动,还像是一个观摩在新日本人生活方式的一个文化聚会。
而另一个例子,是我之前看过一本关于旅居新加坡的单身日本女子的书里面提到,她们在海外生活久了,反而更着意保留自己的日本根源,好像在日本国内可能她们一年到头都不怎么看NHK(类似港台一样的日本公共电视网络)的节目,但反而到了海外却会花钱subscribe NHK的海外频道,而休假日也会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做日本料理来共聚乡情。

        法国新浪潮教父Andre Bazin认为电影最终会像电视那样,带有一些cultural function,是展示一个国家文化的窗口。所以看电影除了是娱乐和艺术以外,同时也是接触和吸收一个国家文化很好的媒介。我觉得日本电影在这方面就很典型,一方面日本电影经常会在日本各地不同的县市取景,好像六月上画的三部日本电影就分别在北部的仙台、首都东京和关西的京都取景;另一方面,日本电影经常会以日本的传统风俗和各地不同的生活模式为素材,好像《眉山》里面的祭祀,「舞妓Haaaan!!!」的伝統芸能 文化,《鬼太郎》和《Dororo》则是日本古时的神话传说的现代再造。所以,我自己喜欢和陶醉于日本电影之中的原因,除了较独特的东方式美学观之外,还有就是对日本文化一份特别的好感。

Tuesday, July 10, 2007

解困

越是不见、越是不想见、越是怕见,只不知会不会是打工一族可能会有过的对见boss的感觉。其实这样的形容更像是不懂怎么做功课、但又要硬着头皮拿给老师看的小学生。但偏偏我昨天就是这样的感受。就要跟个多月不在的supervisor交待进度,但进度却是捉襟见肘,更有deadline迫在眉睫,怎么能不心寒?

不过上天往往总会给需要的人多一次机会。如果不是因为要搬家而到旧roommate处暂住而可以早起,可能我还是在重复以前不到中午不进研究室的坏习惯,而完全进入不了状态;如果不是因为有visitor而要跟colleague一起准备,我也很难自然向supervisor开口说话。总算,一切都work on my favour。supervisor也不算那么苛刻的人,有尽过力,即便是一点点,她还是看得到的。之后也交代清楚之后几个月我的整个工作框架。

沟通确实很重要,特别做research还是工作都需要synergy,压力有时往往是产生于不明了上司和其他人的期望值而胡乱猜度之上的。沟通过之后,即使还是要为缓慢的进度承担责任,但起码会清楚到达到达哪一步和之后应该怎么推进。就算要挨骂,也起码知道自己到底有多该骂。

原本认为可能是我一生人最恐怖的一天,总算平静度过。之后,想真的挨骂还是潇洒谢幕,就看我自己了。


Friday, July 6, 2007

跟亚洲电影一起活在当下,不可以吗?

看电影作兴趣十多年,认识erica之后才开始意识到,做人是要成长的,做影迷也是要成长的,所以开始读电影理论;蜻蜓点水般浏览各家著作,却是在认识Shirlie之后才发觉,除了饱览各家经典之外,我还需要清楚自己想从电影中得到什么,我又需要怎样的cinema,想影人们为我呈现什么、讲怎样的故事、刻画怎样的角色、体现怎样的主题、推进怎样的美学观点。要钻研一件事、做research永远是痛苦的,我自己假假地都算做research做了两三年,早就明白research永远没有绝对的黑与白,技术也没有完全的优与劣之分,只是看在怎样的情况之下不同的取舍问题。就好像数据储存,就有光学的DVD、blueray,用磁体的HDD,用半导体技术的flash盘。随着mp3、mp4这些数码影音产品的普及,flash盘似乎成为越来越主流的储存媒介,但是不是说flash盘会完全取代硬盘HDD呢?研究磁性材料的技术人肯定不会这样认为,而且硬盘也已经向Terabite迈进,可能几年之后,我的所有日剧收藏都可以塞进单一只硬盘里面了。

当然科技同艺术是不可能有完全的parallel的,科技虽然受市场因素左右,但起码有很多rationale可以讲,但艺术则不然,反之,比起单一标准,艺术更需要多样性(diversity)。以电影来说,有美国的standard、欧洲的standard,我认为同样可以有亚洲自己的观点和标准,虽然电影是欧美人发明的玩意。也是抱着这样的观点,我才不觉得自己倾向较弱势的亚洲电影美学是狭窄的态度。因为我也看美国的和欧洲的电影,不论是无可避免还是主动去吸取,欧美的经典始终是重要的源头,提供很多方法和灵感。但讲到subject matter和审美观,我会皈依亚洲的本源。

有次跟一个很熟的师弟聊起来,那时候刚看完《东京物语》,思潮起伏之下想跟他分享,但他的回应却是很冷淡:五六十年代的手法和戏路可以解决现在的问题吗,我更令宁愿活在当下,关心一下可以吸引人买票入场看的电影。活在当下,非常让人难以辩驳的理由,一下子令重温经典的我显得那么吃古不化。但我马上想到一个回应。对,人要活在当下,既然要活在当下,为什么一定要入场看跟现在的世界已经没任何关系、发生在几十世纪之前的故事(《加勒比海盗》、《300》、《史立克》),又或者同样跟我自己的生活没什么联系的、到我离开这个世界也不会发生的故事(《变形金刚》、《Fantasy 4》)?为什么我看虽然拍摄在五六十年代、但跟我的生活经历有众多联系和共鸣的《东京物语》反而让人觉得我不是活在当下?

虽然电影比起可以更天马行空的文学和美术有更多科技的成分,需要有更多know-how和技术,但我还是较倾向于首先从素材和中心的角度来考量一部作品,就是这部作品讲的是怎样的故事,有怎样的universal的人文价值,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生存状态和人性本质。我的口味是较为现实主义一点。不过也不表示我不关心画面、构图、演出、剪接这些technique的部分,也只有这些部分都做得好才能令电影作品可以充分地展现,只是我不太执著于电影要玩弄怎样的mise en scene上面的magic。

我所认同的最优秀的作品应该是反映时代的声音的,就算不直接包括social commentary,也会令观众confront the reality,就是所谓的直面人生,这才是最为艺术工作者活在当下的态度。所以,电影史上最黄金的五六七十年代也是电影人最活在当下的时代,因为无论在美国、欧洲还是日本,电影人都热衷于用镜头反映最原生质的社会和人物,到处都是“新浪潮”之风,用电影去和应当时种种定义现代社会和意识的运动,让电影成为一股文化力量。现在的影人反而只能去回溯前人所处的风起云涌的时代。但每个时代总有自己的特征和自己的题材,虽然很多人认为现在是techno时代,科技是主流而不是意识形态。但我倒觉得技术怎样跟人互动和交融反而是更有趣的题材,而不是玩弄科技就等于反映techno时代的时代之声。好像并不为观众和影评人受乐的《The Fountain》,我倒是欣赏导演不顾平衡性、跨时空地探讨用科技和超自然力量去追求永恒生命的主题。虽然技术上并不成功,但却有一种visionary和较为普遍的人文价值,直接切入跟人类社会相关的一些永恒话题。

相较于五六十年代整个电影产业的现实主义态度,先今世代,最现实主义的,恐怕就是慢慢兴起的自拍和独立电影运动。我所指的自拍是指业余和一些入门级的film-maker用hand-held摄影机所做的短片和小型project,虽然技术上可能粗糙不堪,但他们镜头所纪录的故事却是最真实和最接近现实的。而当业余的或者跨领域的film-maker再进一步,自己筹集资金制作不同于专业studio模式的作品,就成了独立电影的一分子。亚洲的indie film可能没美国和欧洲那么成气候,但不乏追随者。无论是在日本、中国、香港、台湾还是东南亚、南亚和西亚,都有相当怀有这样理想的影人涌现。他们或者是始于纪录片、或者是docudrama(介乎于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的电影类型)、或者是非常小规模的剧情片。不在乎技巧和画面上的完美,而更着重反映现实的力度,带我们走向许多鲜为人知的社会角落,这样的作品往往带出相当多的反思和惊喜。

电影对于我来说不是一个game或者只是一种消遣,我更觉得电影是一个媒介、是另一种看待现实社会的视角,不同于较虚幻的学术与文字、也不同于电视大众媒体的中和角度,而是能够更直面现实和人生,带出更多反思的一个媒介。无论是丑陋还是美好,伟大还是渺小,只要是够质感的,就是美丽的。


Wednesday, July 4, 2007

看千遍仍热泪盈眶,只因真情与希望常在:在《Hula Girls》中重温的日式感动

好在我在一天大扫除后对看戏仍念念不忘,好在昨天是一个月两次的免费会员专场,好在因为有日本旅游局赞助、单院上映的《Hula Girls》可以连上一个多月才落画,总之,虽然是全新加坡最后一场、虽然之前还想过pass这部,但最终我还是幸运地没有错过这么细腻动人、制作一丝不苟、蒼井優 和一众cast更加带出十足戏力的日本年度最佳作品。

《Hula Girls》三月底通过一个电影节在新加坡作首映,因为反响不俗、又涉及日本的文化风俗而得到日本旅游局的赞助,所以五月底就作为新加坡一家院线的六月主打而公开。但我却拖到七月头才去看,除了是因为六月连续几星期有其他安排而没有心情去看电影外,主要是对这部其貌不扬的小制作有点信心不足。因为同类型的少年逐梦的青春励志戏日本是常拍常有,从《Water Boys》、《Swing Girls》到《Check it out》,已经是变成颇routine的题材。

不过routine归routine,励志片始终是吸引我的类型,每年看一两部里制片也成了我的需要。就如Shirlie说的,电影的其中一大魔力,就是让人重拾对梦想的向往和追逐梦想的勇气。所以,即便一些励志片不一定有完美的结局,甚至是相当悲情,但仍然让我感动不已,甚至成为我的大爱,好像《Ladder 49》、《Million Dollar Baby》等等。而由真人真事改编的故事,就算七情上面、煽情调味,仍然会提醒我们,原来世上还有人是这样冲破难关的,就像年头比较低调的《Pursuit of happiness》。所以,就凭真人真事改编这个卖点,已经让我有欲望买票入场一睹这班《Hula Girls》的风采。

但既然是routine题材,《Hula Girls》就难免有日式励志片的cliche。一开场便是由戴着厚框眼镜、平时只管柴米油盐的欧巴桑,虎背熊腰足够条件去当相扑手或者摔角手的小胖妹和两个扎着大马鞭子的村姑少女所组成的Hula dancer四人组,遇上事业处于低谷、“睇钱份上”才到这个小镇教舞的火爆老师松雪泰子。脱线教练遇上菜鸟队员,是不是十足安达充漫画的情节?

 但这部戏的特别之处,就是将这些routine的励志片情节,跟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相结合,通过一连串反差来凸现这班hula girls踏上舞台的辛酸历程,在励志桥断之外,带出一份时代剧(periodic drama)的细腻质感。

故事发行的背景确实很有戏剧性,昭和40年(

1965年),日本东北部的福島県常磐市,一个山野小镇、终年严寒,靠煤炭业为生,但却因为石油取代煤炭,村民生计大受影响。而这时,有人提出一个村民看来相当不可思议的提案,就是将山中的温泉引到山下,然后通过温泉的热力,打造一个严寒之地却常年处于盛夏的“高山夏威夷”,继而拯救小镇的经济。世代以煤炭为生的村民,竟然要以解雇2000人、花费上千亿为代价,来打造一个村民看来不务正业、荒唐的“夏威夷中心”project,自然是反对声甚众。而在煤炭业主导的男性经济环境下,女人们的责任就是完全的从属地位,除了照顾男人、打点家计、生儿育女,完全没有其他的分量。这样的环境下,年轻女子要取代被煤矿解雇的父兄,成为支撑小镇经济的Hula dancer,还要坦胸露背、抛头露面,在一众刚被夺去工作和尊严的大男人看来,这绝对是挑衅性的举动。所以,导演李相日就专门设计了一个相当牵动人心的一幕。一边厢,女儿经过长久苦练,终于可以穿上专门从大溪地订购的花环和舞衣拍摄杂志封面,兴奋之下自然不忘回家在弟妹面前展现一番;但另一边厢,同一日偏偏就是煤矿正式向员工发放解雇通知的日子,而这个女儿的父亲正好在被解雇之列,失望和愤愤不平之下,回家又偏偏看到女儿穿上在他看来“衣不蔽体”的表演服而且笑容满面,激动之下,做父亲的竟然不由分说就将拳头向女儿挥去。而且那个镜头发展非常快,还要是特写,声效又逼真,真让我觉得那一拳是真的到肉的,而不是演戏而已。接下去的一幕,导演还不忘在蒼井優和松雪探望之际,补上一个女孩鼻青脸肿、衣衫褴褛的凄惨画面,决心让观众对这个家暴情节心有戚戚。这个女孩还是当初说服蒼井優一同参加舞团的挚友,但最后舞团即将公开亮相之际却因为要照顾家人而不得不离开家乡,那一幕的分离戏,虽然肉麻,但还是难免让一众看官揪心。特别是看到蒼井優在山坡上一路追着挚友所承的卡车,一路挥手告别,不禁让我回想起《我的父亲母亲》里面,章子怡一路追赶恋人的情景。

之后的情节发展就是更加routine的励志片设定,舞团展开全国宣传compaign,一开始上台难免手足无措、大闹笑话,然后又难免女人之间互相责难,然后便是松雪出场镇住局面,之后慢慢懂得互相支持的重要性而让演出渐入佳境。虽然剧情常规,但导演处理这些常规剧情却很认真,一点点细节都处理得相当严谨。好像一出场时手脚不听使唤,人转左自己转右,队形不整各行其是,甚至不停地打到队友,都有专门镜头刻画;出场前紧张得像机器人一样不停重复动作,还有独自对着墙自言自语这样的小细节都给几个镜头去刻画而不是一带而过;而且更值得赞许的是,连队员们六神无主的表情都给了几个特写镜头。而后面演出水准的不断提高在快速剪接中也不忘细节,好像转身错了,队友给的一个善意笑容;跳竹筒舞时没敲到队友的竹筒,队友也马上接上去让她补回那一下,这些细节都有几秒的特写去覆盖,确实看出导演和整个crew的诚意。

前面提到这部戏是将励志桥断结合时代大环境,而人物设定同样是非常乡土化来突出当时当地的特色。所以全戏里面所有演员都是用福島県浓重的东北口音去讲台词,但好几个主演都不是出身日本的东北地区,好像蒼井優松雪泰子都是南部的九州人士,豊川悦司是关西人,但他们的发音很明显是下了功夫专门学习的当地口音,这种专业精神值得一赞。正因为这种乡土气息,所以来自东京的松雪泰子刚到当地跟豊川悦司还有其他满身煤灰、甚至还会随处小便的粗鲁矿工的谩骂,关东标准口音跟东北方言的强烈对比就显得趣味十足。蒼井優更是值得一赞,为了演好角色,不止要学习浓重乡音,还要在影片一开头就说一段颇为粗俗的对话来凸现村姑的真性情,这个小妮子对演戏的认真确实让人刮目相看。不过这种乡音野趣可能要学过日文的朋友才能体会到较好,但蒼井優举手投足和语气中展现出的执拗、硬颈和说话干脆直接、不加修饰的村姑味,相信无论懂不懂日文的观众都会认同,特别是比较起之前她的一些纯情少女的角色。

 


Tuesday, July 3, 2007

亞洲新邊緣人电影?----『刺青』带给我的怀旧感受

『刺青』如果作为一部同志电影恐怕真的是乏善可陈,虽然亚洲似乎还较少影响较大的女同志电影,比起男导演镜下赤裸裸、甚至血淋淋的同志世界,女导演多多少少总会带点温文尔雅的触感,比起男新秀导演往往会有点强烈个人风格的定义,女导演往往会多重视剧情和情感上的细腻来取胜。而『刺青』这部戏的导演周美玲明显受日本文化影响甚大,这种女性触觉就更加明显了。而这样的中和处理对于同志题材来说就未免显得幼稚了。

《刺青》中处理得甜丝丝而且似有若无的边沿人同志恋

其实换个角度,如果从少女的成长印记来看这部电影,其实我觉得还不算一部很差的电影。杨承琳的萝莉角色明显是上户彩在《Install》里面的视讯女郎的延续,而刺青则是借用岩井俊二的《燕尾蝶》里面对刺青的寓意。但比起《Install》里面上户彩跟神木隆之介的成长双打、《燕尾蝶》里面的燃烧青春,『刺青』里面的成长和青春都很牵强,但将萝莉和刺青族这两个本来代表柔刚两个极端的城市异类拉到一起,一方面像是《Nana》的城市邊緣人再加同志版的搞笑堆叠,另一方面又多少带出一幅都市新邊緣人聚合的图景。这样的配搭还是能够带给我一点怀旧满足感,因为曾经何时,电影在我眼中就是为邊緣人呼喊的艺术。

其实怎么定义邊緣人这个概念,恐怕真是众说纷纭,我个人的理解就是在某个方面游离于社会常态之外,带有一点受难者性质的群体。粗略来分,或者可以分为以下三类(非学术和专业分析,纯粹个人见解):


  1. 身份不被社会接纳或者处于弱势得不到同其他公民同样权益的一群,好像非法移民、外劳或者中国各大城市都会存在的农民工;
  2. 经济能力上面远低于正常的人群、或者要以非法手段谋生而不得不生活在自己的圈子中,最常见的就是扒手党,他们的边沿地位可以体现在游离于合法社会和非法的黑道社会之间的灰色地带,日本的homeless一族也可以归入这类;
  3. 另一种则是跟文化和科技相依托的边缘人,就是推崇某种文化或信仰、或依托科技、并采取跟主流社会较不妥协的生活态度的另类人群。早期的hippies、朋克一族、同志一族、《刺青》和《Install》里面的视讯女郎、日本、台湾、香港甚至新加坡的电话和网络招呼情人、靠盗取他人在网络游戏上的虚拟资金为生的人等等,应该都可归入这类。

虽然关于边沿人的电影以主流电影姿态出现也并非少数,特别是近期关于techno时代的边缘人的电影,例如『刺青』和《Install》,但真正尖锐和深入的作品恐怕多数都会以cult和独立制作为主要属性。近年较有影响的有是枝裕和的《誰知赤子心》和贾章柯的《小武》,而很多cult影人的作品往往都会演出边沿人的角色,好像淺野忠信 经常演出的杀手或者城市游民、松田龍平 的叛逆少年等等。

近年新加坡也有不少新导演用边沿人题材推出自己的debut作,好像Eric Khoo关于面摊小贩跟妓女之恋的《Mee Pok Man》、陈子谦(Royston Tan)关于边缘少年的《15》、Kelvin TongEating Air (吃风)。虽然个人觉得这些接受英文教育的导演有点将角色过于边沿化,不过他们的大胆和作品的探索性还是值得欣赏。

现在只能蜻蜓点水,迟些做好功课一定再深入一点介绍,因为是我长期关注的题材。

新加坡新锐导演的处女长片海报


Sunday, July 1, 2007

又到變幻時

首先澄清一下这篇网志并非关于楊千嬅和Eason合作的新片《每當變幻時》,虽然我是借用了他们的题目。其实是有点有感而发。今天继续是回归日假期吧,各位香港的朋友相信也多多少少会回顾十年的风云变幻。而颇有点偶然,偏居南洋的在下最近的生活也在经历着颇大的变化。

首先是住了一年的房子要搬了,真的是整一年,上年七月入住,今年七月头搬出。刚搬进去的时候只是权宜之计,不想一住就是一年。这一年仍然是我学生生涯的延续,房间也用过往住宿舍的态度去对待,奉行舍人金句,my mess, my business,所以心情不好时,晚归时,跟屋主摩擦几句是常事。这样的合宿空间,三间房间是各自的领地,住着三个不同的群体,六个独立的人。群体是很模糊的概念,因为三间房的住户,除了主人房是住着屋主夫妇之外,其他两间的搭房者都是各不相干。我还算运气不错,跟我的roommate志趣还算相投,起码可以经常谈电影、棒球、时政、成家立室

等等,但对面房的印尼人就较惨,一年里面换了五六个同住的人,而且每个都是早出晚归、周末不在,而且都是中国人,尽管不是鸡同鸭讲,但话不投机,又何来沟通?以至上星期,他不声不响离开了整个星期,最后居然是由他的同事发觉,而不是我们这些同住人察觉。更讽刺的是,我居然是从我新近加入的印尼同事口中听到关于我这个印尼同住人没消息了好几日的事情,但我竟然完全不知道同事口中的这个人就是跟我同住了几乎一年的住户!

虽然是较惭愧和让人泄气,但多多少少,同住的生态也是如此,运气好的,可以找到一班工作地相近的朋友一起租房,彼此熟悉自然较为融洽。但如果附近的朋友不多时,很多时都会这样,跟一班陌生人寄居在同一屋檐下。而同住的人,特别国籍不同时,处得来还好,处不来的话便是各行其是,直至搬出都甚少往来。所以之前一年都会经常幻想,有没有机会尝试一下好像《相聚一刻》那样漫画式的活力十足的同住人关系。或者是我这一年的祈求有作用,籍着这个换住处的机会,我得到一个接近这个理想的机会。

原本听到屋主要我搬的通知,除了因为同住一年却轻易就让人搬觉得有点觉得泄气以外,其实并不觉得会是很大的变化。因为反正同住一年的人也尚且如此,搬到其他地方也会是现在状况的延续。所以我的预期是在附近找一间类似的,几个在附加大学或者工厂打工的中国人一起租就算了,因为我这一区很多这样的单位。不过上网一找才发现,现在的租金竟然水涨船高,要住单人间竟然要付我现在租金的两倍多!原本找到一个比我现在的租金多一半的单人房,想确定下来,对方又迟迟不给我看房的机会。最后在一个朋友的启发下,我觉得扩大搜索范围,到周边地铁站附近的房子。偶然之下让我看到一则广告,正是一个我一直颇为向往的地段,那里隔着地铁线路就是一个很大的花园,而离区域中心的图书馆和购物中心也只是一个地铁站之隔,附近也有街市和食阁,是静中带旺的理想居住地。而更让我意外的是,那里的户主不是一般所见的上班族、也不是一般的新加坡人家庭(本地人通常只接纳女生作为住客),而是一个中国来这里读初中的16岁小弟弟和他的妈妈和表妹!当那个小弟弟叫我“嘉斌哥”的时候,我难免有种幻觉,莫非是一个补偿我的家族缺失感的机会?虽然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我连他的妈妈还没见到,但我还是觉得这个一个可以令我生活方式转变的契机。我已经太厌恶各行其是的同住方式,也不想继续住在自己生活了五年多的地区,现在是需要改变的时候了。

虽然有点担心自己跟有老有小的家庭一起生活会不会出状况,不过我还是很期待这个转变。我也希望可以从陌生人达到可以无分彼此的大家庭的状态,我会努力,我也相信这种努力对一直觉得缺乏注视、同时也习惯对他人缺乏注视的自己是有益的改变。

7月20日,一个充满未知和期盼的日子。

向“一刻馆”接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