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12, 2007

Melodrama和恐怖片皆非的连环杀手片:Zodiac《十二宫》

看罢《The Spirit of Beehive》,吃完饭后晚场就是紧张感十足的罪案片Zodiac。Zodiac的导演正是拍《七宗罪》(Seven)的David Fincher, Seven之后虽然David Fincher也拍过《The Game》和《Panic Room》这样的悬念片,但罪案片的话就是Seven十多年后的回归。

Seven可能还是在九十年代动作英雄风潮下的Melodrama,而这部Zodiac则是二十一世纪纪实化风潮下剧本更紧密和写实的纪录片式作品。全片少了很多Seven那样对符号、现场的抽丝剥茧,还有凶手作案方式的特写,更多的,反而是因为资料模糊和案件千头万绪所带来的恐慌和对涉案各方的心理打击。全片几乎都由对白构成,仿佛是纪录片里面那些访谈。通过这些对白,观众看的最清晰的,不是关于犯案,反而是一桩发生在数个地点的连环凶杀案如何因为涉及各方的沟通不畅和权限冲突之下而逐渐走入困局。

而这部戏也充分体现美国人对被称为“Motion Picture”的电影的理解。因为案件发生在加州多个城市,所以无论是事件的延续还是侦查的过程都要在几个城市间不断转换,而同时涉及该案的人士有警察、记者、受害者、家属,还有公众,所以这些人物也要通过情节发展来串连。所以最终产物就是一部几乎每个镜头都是动态,真的是pictures in motion(动态图片)般的作品,甚至连人物对话时都经常手舞足动、坐立不安。但这么多地点、人物的串连,在剧本和剪接方面却是繁而不乱。

剧本方面,谋杀场面是引子,警察和记者是两条主线,两条主线是并行发展,但同时又有相当多的交错。而这些交错往往是在共同出现的地点完成,好像杀手同时向报社和警察局投递关于之后发生的凶案的提示,报社向警局求证就从新闻先转到警局线。然后就像接力一般,情节重心移到警察的侦察方面,新闻界成了旁观者,这时负责每次刊登杀手的来信和密码。但警察侦查遇到瓶颈,一个本来非常吻合的犯人因为字迹不合而不能起诉,案件几乎进入停滞阶段。这时候,因为负责的警探跟一个报社的卡通画家在戏院的偶然邂逅,又将情节线移到新闻界,警察方面只是暗中提供线索。通过两条主线的切换,勾勒出案件发展的几个阶段。

而画面的剪接更是功力不俗。因为电影要在几个不同城市之间切换,导演就充分利用加州高速公路多、很多滨海城市都有桥梁的特点,不同城市间的转换都通过道路和行驶中的车辆、或者相近的街景这些common features来连接,造成视觉上的连贯感。其中一幕切换的相当自然,卡通画家Robert(

Jake Gyllenhaal饰演,《断背山》中的Jack)跟别人介绍的女友见面,谈起Zodiac和正在赶往另一座城市取证的同事。女友就有意无意地提到这可能是一个圈套。Robert一下子警觉起来,马上去打电话给同事的太太问情况。之后转换到同事所处城市的镜头是从一个在街中心偏左侧角度拍起的,感觉就像是Robert他们在吃饭的那间餐厅的对面。而从近处拍起也能保持紧张气氛。

电影的前半段主要在于警方的努力追捕,而后半段则反应出由于杀手的自我陶醉和报社推波助澜式的过分渲染,令到整个加州风声鹤唳,当事人更加因为过度投入而无法抽离,有人不得不转换跑道,有人成为颓废的酒鬼,有人要面对婚姻危机。这部分的刻画颇有点社会流罪案片的质感。最后,锲而不舍的Robert跟杀手四目相接的深沉眼神,为多年代价沉重的疲惫追逐画上急速但不完整的句号。因为疑犯在被起诉前心脏病发去世,令案件始终不能作结。

整部戏高潮迭起又余味悠然,我给80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