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27, 2007

A long exile driven by tidal wave:『EUREKA』引出的日本电影发现之旅

不知道学日文的朋友有多少可以分得出关西口音和南部的九州口音有什么不同,我的菜鸟日文只能听出那人是标准的关东腔还是外县口音而已,至于关西还是九州?Sorry,对于我来说几乎是一样的。

 

关西自然是人文荟萃之地,上月刚刚结束的康城影展为日本赢得久违的Grand Prix大奖的河瀬直美就是关西奈良人士,而她两部康城获奖作品 『萌の朱雀』和新近的『殯の森』都是以家乡奈良为舞台的。

而处于南部的九州可能在历史和经济上没有关西的显赫,但却是好几位当今日本影坛重量级人物的故乡,其中包括可能是当今最优秀的日本男演员役所 広司, 上年凭Hula Girls大受瞩目的蒼井優,而导演方面,则有2000年的康城影展拿下两奖的青山 真治。而役所 広司加上青山 真治的携手之作,便是2000年名留康城的『EUREKA』。

Eureka这个词让人感觉非常学院派,因为字面的意思就是发现的乐趣,在大学的宣传材料里面经常可以见到这个词。用这个词作标题也体现出青山 真治这个导演的学院味和西洋味。事实上青山 真治是日本导演中较少有的学习英美文学出身的导演,而他因为也身兼电影评论之职,是电影旬报的撰稿人之一,是在日本被认为理論派的导演。而Eureka这部电影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发现之旅,一个是发现日本的cult导演中原来也有这么温和、情感处理上较有疏离感的导演,而另外的发现,则是几个现在已经是中坚演员的演技成长。

之前听人谈论Eureka这部作品,经常被提及是宮崎あおい的成名作,因为Eureka为宮崎赢得她的第一个表演奖(第16回

高崎映画祭最優秀新人女優賞を受賞)。但看过才发现,其实这部戏的主角是役所広司。事实上青山真治也是因为一直想跟役所広司合作,而两人又同时是九州人,于是便有了这部以九州为舞台的Eureka。

故事从一幢发生在九州的巴士劫持事件开始,役所広司饰演的沢井真所驾驶的巴士被一个身份不明的人持枪劫持,劫持者杀死车上除了役所和宮崎兄妹之外的所有乘客(当时宮崎あおい跟她的哥哥宮崎将 一起被选中演出这对兄妹),最后虽然劫持者被警察击毙,但役所和宮崎兄妹只是身体得到解救,但心灵却好像从此踏上一段看不见尽头的放逐。青山 真治故意用黑白色调来加强这种无助和茫然的效果,一个真的是理论派才会做的选择。但这样的执意确实可以作出一种沉静和坦然的感觉,即便不刻意去想关于对抗阴翳、自我救赎这样沉重的主题,只是跟着镜头一起去漫无目的的漫游在盛夏的慵懒阳光下也是一种视觉和情感上的享受。

但如果精致的画面只是为了展现摄影师的功力,那最终只会成为松散无力的幻灯片展示,也正因为这部戏一众演员自然浑厚的演技,为冷淡的画面一点点地注入感情、锻造出画面的灵魂,成为一次真正婉约动人的情感之旅。而其中最让人侧目的,正是演技炉火纯青的役所広司。

这位20多岁才踏上演艺之路的实力派演员,跟今村昌平、黒沢清等多位导演合作都有相当让人印象深刻的演出。我最欣赏他的地方,是他赋予一些最平凡的人物最丰富的情感层次和个性魅力的能力,不是他去依靠角色带出自己的味道,而是他将自己的魅力植入不同的角色之中,既让角色保持一种安定感和谦和的共同特色,又能特显出不同角色在不同际遇下的个性分化,实在是一种非常出色的演员。

好像『EUREKA』和上年的《Babel》,他同样演出一个同时身兼父母两职的男人,『EUREKA』中的他年届中年却带着一点孩子般的固执和不善言辞,对人总是付诸所有,自己的问题却不愿轻易袒露在人前。但当年事故留下的阴影、不善表达和处理情感的困顿,却让他展现出孩子一般的情感决堤。但这份脆弱又因为要抚平宫崎兄妹的心灵创伤而要不能轻易展现,甚至面对世人的误解、冷目也以沉默相对,独个忍受。他跟宫崎兄妹之间,是一种怜悯和依赖并存的微妙关系。那种成熟男人生活能力上的安全感和情感上的脆弱感的细腻结合造就了一个让人一再回味的丰富角色。

而在《Babel》之中,同样是父兼母职,不同于『EUREKA』之中满心伤痕、言词谦卑的浪子,一个既要面对在大都市生存的压抑,又要忍受女儿的冷感和粗糙的相处方式,满带沧桑的黩夫在冰冷的都市中很难再有乡村浪子的温柔和憨厚,但在那幅严肃的父亲形象的包装之下,却满是对女儿温厚的父爱,用不干预的等待来保护女儿狂躁迷惘的心,我觉得这是更深厚、更无索求的爱。对比起『EUREKA』,真的像是在见证一个父亲的成长,从初为人父的热切温柔但依赖、渴望回应的外露之爱,到中年时接受距离、选择守候的深沉之爱,越是回味,越是觉得丝丝入扣、细腻迷人。

除了误以为『EUREKA』是一部少女役主导的青春电影外,我未看前还对这部戏有另一个误解,就是以为是一部公路电影,roadshow。虽然最终电影有一半以上是离开了九州,四人踏上重拾自我之旅,但在这之前,导演却用了一半的篇幅细细剖析这段自我发现之旅前,役所和宫崎兄妹的身边人的眼光、他们所感受到的压抑感还有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不断袭来的痛苦,那九十分钟是非常精湛的human drama。不煽情、不将矛盾极端化、不将其他人物丑化、但由保留人性的自我保护和排异心态,镜头更加没有刻意让情感和恐惧感膨胀,那份内敛和压抑的情感在慢慢积聚、提升和强化,但又不是完全直线向上,而是不断起伏地螺旋式前进。而四人决定出走的瞬间也不是一个戏剧上的必然,不是一种完全放弃自己前的最后挣扎,反而是役所在被误认为是连环杀手但得到澄清、重拾生活节奏后的主动选择。没有用宿命感来将角色逼进角落、继而加速情感抬升达到煽情效果,而是在事态平复后给与角色主动选择的机会,我觉得这种处理非常有大师风范,也是一种对悲剧人物人性化处理、而非stereotyping的更成熟视觉。三小时的电影就这样在中间一分为二,让故事进入新阶段,也让观众有新的兴奋点和期待,但两部分的衔接却一点都不生硬和牵强,或者节奏上的失衡,观众可以预计新阶段的出现,但又不是故意拖延或者一切为这些兴奋点而设,无论是前面的human drama还是后面的roadshow,都是围绕着中心去铺排,各有各在效果以及刻画人物和主题上的作用,没有让哪部分去凸现另一部分,而是一个承接和互补的关系,整体上的均衡和完整性上处理得非常有水准。

 


Tuesday, June 26, 2007

宮崎あおい、妻夫木聡、役所広司和江口洋介明年新作

 
新作情報 : 阪本順治監督『闇の子供たち』

投稿者: 日本映画監督協会 投稿日時: 2007-4-5 17:11:12 (6342 ヒット)


出演:江口洋介、宮崎あおい、妻夫木聡、佐藤浩市、鈴木砂羽[2007年4月1日クランクイン、2008年公開予定]


原来是『血と骨』原作者梁 石日的小说改编,故事背景还要设在泰国,cast还这么强大,那一定要关注咯。

这部小说,从一个在泰国的日本女志愿者的视觉来反映东南亚国家盛行的少女被迫向海外游客卖春的问题。看来这个女志愿者的角色应该是宮崎来演了,看来宮崎还是很受日本电影界青睐。另外书中还有一个女志愿者的恋人记者的角色,他跟自己的志愿者女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南辕北辙的。不知道这个角色会由江口还是妻夫木来演。

主人公音羽恵子は、タイのNGOに参加している。
新聞記者である南部浩行と幼児売春の取材を重ねるうちに惹かれあう。
しかし、最後の最後に、二人の違いがはっきりと描かれる。
ここ(アジア)にいる音羽恵子と結局、向こう(日本)側の南部浩行。

そう、音羽恵子にいわせれば、私も向こう側の人間だ。
何もできない私だが、ユニセフでこんな記事を見つけたのでリンクしておく。

导演阪本 順治是风格很男性化、早期作品推崇暴力美学比北野武更甚的导演,2001年凭『』得到日本学院赏最佳导演,较近期作品有「亡国のイージス」 。

パコと魔法の絵本



































原作



後藤ひろひと(舞台「ミッドサマーキャロル」2004年PARCO劇場他にて上演)
監督



中島哲也
キャスト



役所広司、アヤカ・ウィルソン、妻夫木聡、土屋アンナ、阿部サダヲ、
加瀬亮、小池栄子、劇団ひとり、山内圭哉、國村隼、上川隆也
スタッフ



脚本:中島哲也、門間宣裕
特報・予告



準備中
劇場



全国東宝系(2008年秋公開)

看过《花样奇缘》应该对导演中島哲也的风格很有印象,这次有比上两部作品《下妻物语》和《花样奇缘》更强的cast,但作品看来还是类似《下妻物语》的喜剧路线,究竟这位带有新普普风格的导演这次又会玩出什么视觉新意呢?


Monday, June 25, 2007

相逢恨晚的大师:小津安二郎印象(1)----关于镜头运用和韵律感


GABIN 討論 東京物語,

實在值得喝采,這才是真正的日流文章, 不是東拉西扯MM或XYZ的日劇文章便叫作日流!


首先要谢谢yes兄以上夸奖,其实我真的很孤陋寡闻,日影只是从岩井时代开始追随,黑泽明也只看过《罗生门》、《生之欲》,虽然对现在的北野武、青山真治、三池和是枝等人略为熟悉,但日影黄金时代的众多大师却是不甚了了。但小津的作品,确实让我看到五六十年代日本影坛的风起云涌和创作火花之灿烂,尽管是缺乏色彩的黑白画面、尽管总是重复接近的视觉而不像现今的摄影技术那样360度空间任意转换、尽管没有现今作品华丽煽情的背景音乐和让人炫目的剪接技术,但小津的作品却能刻画出最鲜活自然的人物和最不加雕剁的自然情感,有一种无为而治的超然。而他对五六十年代日本社会不同人群的真实反映,更加有一份无以取代的历史价值。

开始认识小津有点意外,那天下午在图书馆百无聊赖之下拿了小津的《早春》来开开眼界,其实是不太带期望的。因为虽然贵为大师,但他的作品题材对我来说也未免太生活化,我有点担心会不会真的像erica某次所言,是他跟摄影师拿着摄影机在横街杂巷徘徊半天拍下的成果。虽然我自己较崇尚不加修饰、还原本貌的自然风格,但也不希望电影变成是简单的柴米油盐之争。

《早春》一开始给我的感觉并不是太好,小津用镜的特色是大部分视觉在离地三尺的地方从下往上拍,而且每一幕镜头都固定,好像固定一个镜框,等不同的人物一个个上场、然后又离场那样,而且小津又特别喜欢时不时转换视觉,这一个shot是从正面拍,下一个shot没有过渡就到了背面,感觉很随意和杂乱,跟欧洲导演那种大量近镜特写、喜欢用流动和追求连续性的动态镜头来制造氛围和反映人物情感波动的手法非常不一样。

而且正如小津形容他自己的这部作品,是一个陋巷知识分子电影,开头的十多分钟戏都是最生活化的日常琐屑,人物又时不时在不同的房间走动,对白更加不加修饰,不像现在的日本电影那样喜欢一开场就来一段心情独白,然后人物的口吻非常个性化,字里行间都在传达信息。小津的风格真的太平民,几乎让我觉得,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街市或者窄巷里面看一群陌生人在生活、闲聊。

但小津却不像很多日本导演那样喜欢用long take和长镜头,用缓慢节奏来建立一种韵律感。小津的作品其实节奏并不缓慢,虽然他会不加修饰地呈现生活化台词,但他换景和视觉非常快,每个画面通常保持不过十多秒,而同一个场景的戏也往往只是几分钟就过渡到下一个。而且正因为他喜欢用静态镜头,特别是反映日式房屋纵深感的深度镜头,使到on screenoff screen的情节之间并不因为镜头拍摄空间的局限而被完全分隔。相反地,因为镜头之外发生的事件不断用声音和人物走动来跟镜头内的事件和空间相连结,而人物总是有意无意地提到未曾出场的人物和电影没有反映的事件,变得on screenoff screen的分界变得非常模糊,而且有一种自然的剧情性的联系。而观众也如一些欧美学者所讲,虽然pay attentionparticipate,需要自己通过人物对话中提供的线索和镜头上留下的clue,一点点串连出整个故事和人物关系网络。

而小津作品中的韵律感,也不是如欧洲电影般,通过镜头的移动节奏和人物动态和情感的韵律来建立,而是通过控制每个画面、每一幕的时间长度,还有镜头内外事件的耦合来建立更有结构性的韵律感。也就是,那种韵律感不是同一幕几分钟里面的韵律感,这幕完了就从头来过,而是幕与幕之间,头与尾之间,人物的连续变化中的整体韵律感,需要对细节非常有效的利用和穿接,是需要有真正纵观全局的匠心才能达到的境界。 


Sunday, June 24, 2007

最平民视觉的导演展现最全面的東京图景:记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

五十年代的东京,没有东京铁塔、巨蛋球场或者台场大桥,也没有电玩动漫王国秋葉原和亚洲潮流胜地渋谷。有的,是遍布全城大大小小的烟囱、公共浴室和低矮破旧的公寓。但这样没有色彩和时尚烦嚣的东京,却演绎出一部至今以来我最能感同身受、一点一滴都如此贴近我心的巨作『東京物語』,真要感激小津安二郎充满平民视觉和能感染不同文化、不同国籍人群的感性镜头。

Criterion的双碟装DVD的封面,是一行热泪黯然而下的媳妇紀子的半边面容,感觉有点像能剧面谱一般,比起在旧版海报中,紀子跟老翁周吉并肩而处的温情场景,多了一份后现代的真实质感。

虽然未曾亲见剧中那样的世情冷暖,但错过至亲最后一面的遗憾、欲展温情而亲人已逝的惆怅,却是让人刻骨铭心。

日本导演镜下的老人总是那么温暖感人,周吉对父亲权威的放弃和释怀、とみ的安然祥和,让我情不自禁地想念起家中那几位一直陪伴我成长的长辈。

紀子对平山家几个子女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解释和体谅在无奈中也带着一点人性化的理解,当社会整体如此,怎能对至亲的品德高标准要求呢?但相对的,紀子对自己对家翁、家母责任的严酷标准,却带着一点自虐的感觉,仿佛是在对自己不幸的否定和逃避,仿佛是在通过执行严格的道德准则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脆弱和无助,所以要主动变得活跃和亲善,化去外人对自己未亡人身份的同情。这种主动让紀子这个角色,从一个普通的温柔娴熟的日本传统女子化身成一个欧洲电影中常见的、不愿屈服于世俗眼光而主动塑造自己的身份认证和个人价值的现代女性。她在火车车厢中手揣着婆婆的怀表独自神伤的一幕,让观众对她的未来不禁浮想联翩。这应该是“紀子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早夏》所要交待的主题吧。

虽然丈夫死于战争而成为未亡人,但仍对家翁、家母关怀备至的紀子自然是『東京物語』中最让人觉得窝心的一个角色。饰演紀子的原節子也是凭着三部小津电影里面的紀子角色而成为日本和世界影史上的经典。『東京物語』里她是一个未能接受现实的未亡人,『晩春』中她是徘徊在自立和顺从父亲而出嫁之间的黄花闺女,而《早夏》中她则是一个年近三十而未婚、在五十年代颇为前卫的工作独身女性。小津导演在『東京物語』之后没有继续书写关于紀子这个未亡人的角色有点可惜,不过原節子的优雅演技还是能在小津之后的多部作品中继续呈现,好像東京暮色秋日和小早川家の秋

温柔娴熟的媳妇紀子

虽然是一个非常早期的日本女优,但原節子这个名字我却是在看《东京物语》之前已有所闻。那是在看《华丽一族》小说时,里面有一个专门组织大藏省干部会议的女职员,书中描述她就是酷似巨星原節子。所以我看到《东京物语》的演员名单中出现这个名字,感觉眼前一亮。

2000年日本电影旬報的『20世紀の映画スター・日本編』女優部門原節子名列第一,出演电影本数远多于原節子的殿堂级女优吉永小百合也仅列次席,可见这位端庄婉约的女优在日本影人心中的地位。但较可惜的是,小津逝世之后,原節子也很快惜演,未能与吉永小百合成为日本常青树女优双璧,相信肯定有颇多当时的影迷现在仍甚感惋惜。

永恒的紀子


Thursday, June 21, 2007

听A.O. Scott点评国际电影:介绍《纽约时报》的视频影评

美国有很多专业影评人和以专业评论著称的报刊,好像《Chicago Sun-times》的Ebert Roger、《综艺》(Variety)、《L.A. Weekly》等等,但我自己最情有独钟的,却是被称为“花白妇人”("Gray Lady")的纽约时报。理由很简单,因为纽约是美国最国际化的大都市,有很多不同国籍的人居住,文化潮流很很有包容力;而且因为处于东岸,靠近欧洲大陆,容易接收来自欧洲的文化潮流。而且纽约是影史上不朽的电影之城。虽然Hollywood在西岸,但一直以来以纽约为背景的经典电影是远多于以L.A.或者三藩市为背景的作品的。

作为美国最大的都市报章,《纽约时报》的电影栏目除了能反映出纽约人的电影口味外,也能折射出世界影坛的态势。《纽约时报》的首席影评人A.O. Scott,父亲是一个著名的历史学者,他自己也是哈佛文学系的高材生。他的评论比起较为通俗化的Ebert Roger,学院派味道较浓,同时也反映出纽约的国际气息,对跟Hollywood风格迥异的外国作品都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力和包容性。

纽约时报的视频影评网址是:http://video.on.nytimes.com/,登入后点左边的Art栏目,然后再点movie。那里的评论每天都有更新,好像今天就新增了《华氏911》的导演Michael Moore的新作《Sicko》、Brad Pitt和Angella Jolie夫妇做制片的关于《Wall Street Journal》记者在巴基斯坦被绑架事件的《Mighty Heart》,还有一部法语片《Lady Chatterlay》。每个视频大概3到4分钟,有精华片断又有A.O. Scott的短评,非常interactive。而且这个site的视频是连续播放的,可以一次过看齐很多要较迟才可以在亚洲上画甚至可能不会在亚洲上的作品的片断和介绍,感觉满爽的。今天的首页上12个视频就有7部作品是美国以外的国家制作,其中5部不是英文片,覆盖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罗马尼亚、纽新兰、马来西亚等国,而且这些片都不是推出DVD的作品,而是正在纽约上画的电影,纽约人电影选择之丰富,可见一斑。

这十二部作品中,意大利电影《Golden Door》和台湾名导蔡明亮重返故乡吉隆坡拍摄的《黑眼圈》(I don't want to sleep alone)我之前都看过,所以对A.O. Scott的评价更有体会。

好像《Golden Door》,A.O. Scott就点出片中的一班来自旧式农业社会的西西里人怎样令自己脱胎换骨融入美国这个新世界的历程,"The director has remarkable eyes,he uses striking tempo, brings out the strangeness, fear, exhaustion and excitment, all the experience these people need to experience during the journey not so long ago. It's not long ago at all" 非常精练而到位的概括。

而关于蔡明亮,A.O. Scott的评价也很中肯和不太带有steretyping。蔡明亮是以接近默片的风格和引人入胜的画面触感著名的,所以A.O. Scott认为他的这部《黑眼圈》"Unforgettable", "may seem strange at the beginning and takes some time to get used to. but once you are familiar, everything turns out so natural like home" "It gives you dream-like haunting experience and everytime you need to go back to see what actually the experience was." 的确蔡明亮的画面可以在观众脑海中停留很久,而且屡屡跃然你的眼前,让你想再次进入他的电影世界去再次感受和看清楚那个画面。他不会故意带给观众某个瞬间的强烈情感,而是一连串缓慢、悠长的静态镜头,而他作品的魅力正在于这些画面串联而成的弥幻弥真的意境。

而新片中,有两部作品的介绍非常吸引我。

第一部是以爱尔兰的都柏林为背景,讲述一个流浪歌手和一个来自捷克的女新移民共同从事音乐创作的故事的《Once》。

A.O. Scott的评价是“The music takes earnest style." "The actor's performance animates the film. You can see how much they care about the project and it gives you something to care about." "The characters are so real. nothing overdone about. but it just works. It keeps you in a delicious kind of suspense. You just can't get your eyes from these people. This is their life after all " "You are not so sure how the film really ends up, but once it really ends, you think you really see  something and it's wonderful and almost perfect." 这些评价很像我上年看的日片《Linda!Linda!Linda!》给我的感受。同样是不太戏剧化的、接近现实的人物设定和事件,不太有野心的题材和手法,同样关于不同国籍的人因为对音乐的共同热爱而聚到一起,同样用一种不太带有感情色彩的第三者视觉去观察一班高中女生的寻常故事,但却有一种closeup般的细腻质感。而角色也是非常有真实感,因为他们不像在演戏,而像真的活在戏中,跟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沟通、共同为一个演出而努力、不经意间爆出的笑料,并不hard press、但却生气盎然、充满趣味的青春岁月。非常自然的演戏却真的有真实生活般的即兴性,情节简单却让人一直期待故事的最终结局,是我近年看过的最有真实感、同时又最有惊喜的青春题材电影,像纪录片,但却戏力丰富。

即兴性很强的《Linda!Linda!Linda!》

另外一部是上年康城影展的最佳首部电影(Best First Film),罗马尼亚电影《12:08 East of Bucharest》。这部戏非常有创意地用一个很少有影人用过的视觉来反映历史事件:就是民众对事件理解的模糊性。故事是讲述罗马尼亚一个小镇上的居民在80年代一个推翻独裁者的大事件后16年再次聚首,回忆当时发生过的点点滴滴,却发现对于事件的回忆是众说纷纭、各自各演绎。的确,对于不是直接参与事件的民众来说,他们自然是从自己的立场和思考角度去解读身边发生的一切。但他们才是历史的亲历者。所以,比起自上以下评述的历史学家,民众的观感更有真实感,但同时也更模糊,毕竟每人只是看到很局限的一部分历史。但这种模糊性用在电影中却是非常绝妙的戏剧元素。


Wednesday, June 20, 2007

《纽约时报》上的纽约亚洲电影节报道,《松子》(《花樣奇緣》)果然有普普风的特质

HORROR is over, gangsters are losing ground, and the coming thing is camp comedy dressed up in electric pink. ----这是《纽约时报》影评人DAVE KEHR对时下亚洲电影潮流的一个概括。我个人感觉很认同。虽然上年的大热亚洲片可能是《韩流怪骇》、《王之男》这样较正统的动作片或者古装片,但最新鲜的cult潮流,却是反照和回溯亚洲流行文化的新式“普普主义”(Pop Arts)风潮。

Asian Cinema, Swimming in Crime and Cuteness

韩国电影“Dasepo Naughty Girls,” 映射日本对高度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可爱主义时尚的痴迷

用荒诞不经、但由亚洲色彩丰富和崇尚可爱主义( kawaiism)的时尚美学来定义、高科技的数码影像包装,反映过去数十年间亚洲流行文化的种种印记,所形成的产物就是像韩国名导朴赞旭的《再造人之恋》(I'm a Cyborg, but it's OK),或者日本的前卫女人半世纪悲情档案《花樣奇緣》这样的带有一点先锋气息的作品,连《纽约时报》这位影评人都不禁赞叹:“they make the French “Amélie” (clearly an inspiration for “Matsuko”) look like a Kubrick film. ” 确实,古典气息浓重的巴黎怎么会有可爱至上、奇装异服是必须的东京那种用电子霓虹灯勾勒出的奇幻色彩?

『花樣奇緣』和『再造人』都带有舞台剧般的虚幻感,但这种虚幻感不是由叙事结构或者镜头运用来间接带出,而是直接由接近舞台演出的布景和数码影像来营造

用数码动画影像和带有装置艺术风格的布景来带出强烈的超现实或者象征式效果确实成了这两年亚洲电影的一种潮流,而发端者正是亚洲消费主义和商业文化最浓厚的日本。从《Install》里虚幻的网络世界与青春期少女眼中的扭曲现实的交错,到《下妻物语》里面完全脱离于现实的孤芳自赏的可爱主义世界,再到《松子》里面以夸张、漫画化和超现实的效果来反映一个保守社会里面的前卫女性奋争史,就连恐怖片怪才三池崇史也插了一脚,拍出用高科技影像书写监狱中的禁锢人生的『46億年の恋』,虽然不讨好,但不同于《松子》那样色彩斑斓的女性主义风格,而是刚阳味十足的男性空间,也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尝试。这股风潮很快被周边国家的导演所追随,中国名导贾章柯05年的作品《世界》就用了很多动画来传接故事中不同的发展阶段;一直对日本文化亦步亦趋的台湾,年轻的导演也乐于用动画和较虚幻的影像来反映人物的臆想和内心挣扎,特别是关于青少年的电影,最新的例子是周美玲的《刺青》。即便是远至东南亚,今年也有印尼导演Garin Nugroho混合传统歌剧和现代舞蹈、大量使用装置艺术渲染气氛的《瓜哇歌舞》。虽然装置艺术应用于电影,我自己印象中最早见到的,是出现在Amélie导演Jean-Pierre Jeunet04年的作品《漫长的约定》(A very long engagement),里面用装置艺术来构造较幻想色彩的一战战场,但好像《再造人之恋》或者《瓜哇歌舞》这样大量使用装置艺术、将装置艺术捧到作品的视觉标志(Visual Identity)的地位,在欧洲片中却是不常见。

大玩装置风的46億年の恋和《瓜哇歌舞》

漫画化和带有荒诞气息的视像风格可能同亚洲新一代沉迷动漫、网络游戏和个性张扬的潮流特色有关,但同时也是对高科技主导的现代社会的一种回应,也可能是一种“以暴易暴”式的、对高科技社会带给人们的压力用高科技手法宣泄的体现,同欧洲工业时代降临时电影人用《Modern Times》这样的疯狂喜剧来回应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我们现在面对的,是更多虚幻色彩的网络和信息时代。而这些作品普遍的喜剧调子,正是一种反叛意识的体现,正如《纽约时报》这篇文章的结语:Happiness, Mr. Park suggests, is only another way of filtering out reality — insanity with a smile — but no less essential for that.

现在我有点期待金基德的下一部作品,会不会也响应这样的亚洲电影“普普风”,拍出比《Time》或者《Breath》更超现实的作品呢?


Tuesday, June 19, 2007

華麗之下的唏嘘重重----「華麗一族」「華麗なる一族」中的种种人生

「華麗一族」覆盖政商技术、文化和新闻界,又更多关于家族、尊严和等级系统等等题材,角色众多,而且每个角色都相当丰满。

男角方面,有如《白塔》般丰富的对立阵营:铁平充满创业激情、相信技术创新和开拓,富于领导魅力,但却容易感情用事;大介思想保守,但城府深厚,老气横秋,面对挑战沉着应对,但却抛不开对政治和权力游戏的痴迷;次子银平则是父亲直接调教出来的阴谋家,就像《黄金甲》里面的成王子那样笑里藏刀、麻木不仁的角色;而长女一子的公务员丈夫则是个满口官腔、见风使舵的职业官僚。而我觉得比起《白塔》更难得的是,《华丽》里面的女角比《白塔》更丰富。《白塔》里面的那些教授夫人只是起到从侧面反映医院权力的作用,基本上只有东小姐有戏份。即便是Sachiko,也觉得太过顺从和被动,虽然也有力图改变的时候,但对整个局面,始终是旁观者。但《华丽》里面,关于政治婚姻和男权压迫的主题强烈很多,所以对女角的塑造也比《白塔》着墨更多。无论是男权的忍受者宁子和一子,政治婚姻的牺牲者银平之妻(山田优的角色),借助男权向上爬的相子,安于做贤妻但却飘摇在男人们权力斗争中的早苗,还是挑战政治婚姻和门第观念的二子和芙佐子,都对剧情和主题有着各自的影响。所以,如果剧集只是将戏份集中在铁平和大介身上而忽略这些女角,其实也颇为可惜,因为会少了很多值得玩味的剧情。虽然没有看过,我觉得关于女角的部分应该会跟挪威文学大师易卜生(Henrik Ibsen)的名著《玩偶之家》(A Dollhouse)会有异曲同工之处,因为两部作品都是反映在男权压制之下痛苦挣扎的贵族女人群像。

同样关于男权压迫的挪威名剧《玩偶之家》

但始终,《华丽》跟《白色巨塔》一样,是男人之间的战争。虽然里面有高须相子这个外表呼风唤雨、内里满怀唏嘘的高傲女子与宁子这个逆来顺受的柔弱夫人之间的对立,但这只在第一卷中有较为丰富的刻画,到了二三卷,自从万俵父子的斗争开始之后就退居次席了。而本来可能出现的早苗与芙佐子可能出现的妻子与情人之对决、二子坚决反抗的剧情线,都在一切以男人们的大局为上的格局底下被大大冲淡,芙佐子甚至变得有点可有可无,反而更多的作用在于渲染铁平的身世之谜。而到后半段,政治婚姻的悲剧全部集中在银平之妻万樹子身上,不但让被娇纵惯的万樹子承受万俵家“妻妾同衾”的丑恶面目,还要忍受丈夫银平日复一日的冷酷面目、甚至不幸流产也完全无动于衷,反而让这个悲剧女人成为最抢戏的女角。

而全书最能体现当时女子命运飘摇的角色,始终是高须相子。朋友提到电视剧中是大介在高须相子一无所有的时候收留她,所以高须相子是不是全心全意因为爱和感激大介而为他做牛做马。但按书中的角度来说,却不太是如此。

在书中,高须相子一开始接受这份家教工作,只是作为权宜之计,是看在工资高,想攒点钱帮弟弟完成学业,然后她自己就可以回母校做研究。当时她的处境虽然很难进入大公司和改嫁,但以她的学历,起码可以像她弟弟后来一般做个教师。但进入万俵家彻底改变了她的一生。大介对她的器重、还有他的魄力和威严,令到从中产阶层跌落到穷困潦倒的相子燃起对上流生活和权势奢华的欲望。而且她面对软弱无能、但却处于妻子的尊严地位上的宁子是带着藐视和女人间的争胜心理的。所以她无论在性生活上、还是在作为万俵家裙带关系总导演的位置上、还是在维护大介的权威,都尽力展现出远胜宁子的能力,来取悦大介,可能同时也带着一点作为被社会遗弃的女人所有的反叛和报复心理。

而书中也不止一次写到相子质疑自己如此为大介卖命,最终会得到幸福吗?还是她只是出于胜过宁子、独揽大权的满足感。特别是上部中,也是书中唯一一次写到相子同她弟弟一家的相处。那一段情节中,相子做完全身按摩,容光焕发、花姿招展地去弟弟所住的平民公寓探访他们一家。在电梯中,她跟一众衣着土气、拎着菜篮子和大包小包的主妇们形成强烈对比,她也一下子优越感超然。而到了弟弟家中时,弟妇看到她的第一反应更让她觉得讽刺。那个只懂得柴米油盐的弟妇居然以为她是因为要改嫁的事要来麻烦他们而大为困扰。两个humble的侄女也视她如怪物一般,但收下她的名贵果子却是满口感激。但如此一个小市民家庭,却让相子很怅然,因为弟妇虽然见识短,但为丈夫烹调心爱菜式的时候却是满脸的满足感。关心相子的弟弟问起她的打算,也让她感慨,自己虽然在万俵家独揽大权,主导着万俵家子女的裙带婚姻,但到头来这一切都是为其他人的子女而做;宁子虽然无能,但却是五个子女的母亲;原本有一段美满婚姻的自己,到头来却没有一个自己的子女可以牵挂。所以她也不禁问起自己,自己其实是不是只是大介手中的工具而已。所以在铁平自杀之后,她也心灰意冷,黯然离开万俵家。

至于宁子,这个角色虽然在书中都非常薄弱,但在第一卷中却有一个情节我印象很深。

那是宁子回京都娘家省亲,顺便跟女儿们一起去看祭祀。祭祀中有仿古的牛车簇拥而至,甚至因为道路太窄而交通不畅。但正因为这种不畅令宁子联想起她跟相子的关系。书在这里引用了一个非常贴切的典故,就是《源氏物语》中,在祭祀上,源氏的情人六條御之上和他的原配妻子葵之上所承的牛车不期而遇,而且卡在路口互不相让,还大吵大闹,最后以原配葵之上的牛车损毁情人六条御息所之车告终。之后,源氏又对六條御之上感情日淡,反而因为葵之上怀上他的骨肉而夫妻感情转好。众多打击之下六条御息所变得非常歇斯底里、不能自拔,甚至灵魂出窍,化作恶灵去侵扰待产的葵之上,最终令葵之上难产而死。

因为妒嫉和怨恨而恶灵出窍的六条御息所(能剧扮相)

宁子就联想到这个典故,感觉自己同相子的关系就像六條御之上同葵之上之争,只是她这个正室同相子之个情人的地违反了过来,如此下去她这个正室会不会也会像六條御之上那样化作恶灵、不能自拔?

相信再软弱的女性也很难完全坦然以对这样“妻妾同衾”的生活,即便是自小接受公卿教育、好像不吃人间烟火一般祈求恬静一生的宁子。


支撑華麗面目的是血泪代价还是英雄主义?----「華麗一族」「華麗なる一族」小说观感

2006与2007年的更替之时是属于日本文学名家山崎 豐子的季节,先有香港亚视推出04年大红大紫的日剧《白色巨塔》,后有韩国也将她这部名著搬上小荧幕,而为这个风潮画上完美句点的,则是日本TBS开局55周年的特别企划《华丽一族》。

由于是木村拓哉领衔,又是名著改编的大制作,很多哈日的朋友早早就已经同步开始欣赏此剧。我无法跟随步伐,原本是打算等DVD的。朋友们原来很担心,七十年代的银行并购斗争会不会跟现在的时世很脱节。但一两集之后,他们普遍的评价是满足感相当高,甚至满足感不是来自于收视票仓木村,而是对剧情影响更举足轻重的主角北大路欣。但我觉得有点疑惑的是,

萬俵大介作为用子女幸福换取商业利益,自己的私生活相当肆无忌惮的典型财阀,在朋友口中成了为保护家族、迫不得已才要兼并其他银行的勇者,甚至是如松下幸之助那样的人本主义者。反而儿子铁平却是不懂世情人事的偏激分子。急于知道真实的情况之下,我一口气买下一套三本的《华丽一族》小说,一窥究竟。

读罢原著,基本与我在tbs网页看到的《华丽一族》的介绍相仿,原作是比《白色巨塔》更加具有社会纵深感和时代变更的冲击感。特别是书中的两对主要矛盾,铁平代表的实业家的开拓精神与父亲大介所守护的通过政治和权力游戏来保持权威和扩张的传统财阀经营模式,还有母亲宁子和大女一子代表的传统女性,百般忍让、顺从政治婚姻和男权统治,和次女二子的独立意识崛起、勇于反抗的现代女性意识之间的对照,都是非常日本的矛盾斗争。

而《华丽》吸引我的更重要原因,是这部戏反映了现代经济中一对很永恒的矛盾,就是以技术革新、产业建设为本的实业派,和注重politics和tactics的商业派之间的矛盾。这跟中国近代的名著《子夜》很相似。而日本90年代以来的衰退,很大程度就是因为盲目投机不动产造成的经济泡沫破裂的结果,而美国则一直大量投资高科技产业,从而才在新经济中不断领先。作为读工科的人,我自己当然支持铁平代表的实业派。但当然,在商业运营中,政治和博奕也是永远脱离不了的元素。好像在mp3 player的发展中,新加坡的创新科技(Creative)事实上更早研发出mp3 player用的浏览器技术,但当年因为影响力有限所以到北美找Apple合作,Apple却一口回绝,但到头来却利用浏览器技术推出自己的ipod,并利用自己的市场影响力而形成垄断。这几年创新就一直在同Apple打官司。

基本上跟我的预想相仿,电视版的《华丽》是将原著和人物大大简化,而且有点将人物英雄化的制作。这特别能体现在大介身上。虽然我没有看过剧集,但从erica和迪奥的描述,对比起书中的描写,我觉得剧中对大介的重新塑造,其实同04年的《白塔》对财前的塑造一般,都在尝试将他们的行为合理化,而背离原著的批判性视觉。

这种矛盾可以体现在以下几点:

1). 人事理念

朋友提到《华丽》剧中有大介亲自视察营业厅,全体员工对他肃然起敬的场景。事实上这在原著中是没有的,而相对应的,是每年新年,他都会召集所有分行长和干部训话;平时他的办公室在公司大楼的最深处,要经过一连串的干部办公室才能到达他的头取室;他有时间穿梭坂神和东京,同东京分部的“忍者干部”(专门在东京为总部设在外地的银行收集官方和业界情报的银行职员)密谋、暗中找女婿美马到六甲山别墅交换情报,却从没有关于他巡视分行的描写。

而原著的第一卷中,有专门写到他对自己银行人事架构的幻想:他觉得自己的银行就像一部战车,在前面拉动整部战车不断向前的,是他马不停蹄的四个专务,而底下的基层员工,只是四匹大马脚下的马蹄铁,而他自己,则是马车上拿着鞭子催马的君主。感觉同《300》里面,那个高高在上、端坐在金色神座上、由下面数百奴隶抬着他前进的冷血波斯王其实没什么区别。

所以,他手下的四个业务专务几乎四五年一换,时不时就换新人,到期就发配到分行;一直留在他身边的,只有两个挽救过他家族、还有一直对他忠心不二的专务。而上部中还写到,他为了扩充银行存款,对一个地方分行的行长恩威并施,让他势必争夺地方上因为政府征地而发放给农民的补偿金。结果这个分行行长不惜带着狭心症复发的身体去争取存款,最后补偿金未发放就暴毙身亡。

如果这样就是让员工把公司当成家的方式,那其实是战国时期家臣要为大名赴汤蹈火的翻版吧。

2). 家族关系

erica提到大介其实没有扩张野心,只是想要保住企业不被合并才不择手段。但如果真的如此,当初为铁平找政治家联婚、为一子配上供职金融关键部门的官僚,甚至后来还想通过二子与总理大臣联姻,这么不惜牺牲子女幸福的做法又为何般?

我不知道戏中大同银行的三云头取有怎样的刻画,但在书中,这个角色是用来同大介形成反差的。三云头取四十多岁就丧妻,之后有政治家提议让他迎娶自己离婚的小姨做填房,同时也可以为以后在政坛发展打下基础。但三云却因为想照顾体弱多病、又离婚赋闲在家的女儿而一口回绝。每日回到家,当天的工作再不顺利,他也会第一时间问女佣女儿的状况如何。对比起对女儿如此深情的三云,读者实在很难将只是把女儿们当作扩大家族权势的工具、甚至完全不理会子女感受而长期在家过着“妻妾同衾”生活的大介跟“家族守护神”这样冠冕堂皇的称号联系在一起。

不过,作为电视台的献礼剧集拍的太过批判现实和黯然,恐怕会“赶客”,相信电视台故意将萬俵大介美化,是希望拍出较赞人热泪、荡气回肠的melodrama,而不是让人感慨社会阴暗面的作品。


Monday, June 18, 2007

日剧风格的韩剧移植:06年韩剧"戀愛時代"

这部孫藝珍和甘宇成主演的06年韩剧"戀愛時代"相信很多朋友都可能听过。改编自日本名编剧野沢尚的同名小说,所以这部戏的清淡风格和格局都很像日剧,但我觉得就将日剧风格移植到韩剧来说,这部局并不算太成功。

"戀愛時代"(Alone In Love)

出品:韩国SBS电视台

導演:韓智承

編劇:樸妍善

首播:3月27日

集數:共16集

主要演員:

孫藝珍飾演劉恩鎬  甘宇成飾演李東振

孔亨鎮飾演孔俊彪  李河娜飾演劉智浩

河在淑飾演羅宥利  金甲秀飾演劉基英

故事是关于一对夫妇因为孩子难产夭折而分开,但之后藕断丝连的故事。通过两个主人公跟身边人的互动来慢慢推开剧情,日式的双中心多线发展格局。

每集开头是孙艺珍独白来回溯过去或者介绍新人物,而且孙艺珍每次为感情事烦恼的时候都必定打电话去电台给她的牧师父亲求助,而甘宇成每次孙艺珍要向他接近的时候都为了自尊心而故意挖苦对方来结束那个阶段的发展。所以整个故事很多阶段,然后每个阶段的发展模式又大致相同,基本上同日剧每集一故事的格局相类似。

但同日剧每集针对某个特定人物和主题来开展故事不同,"戀愛時代" 不是一集一故事,很多人物的故事高潮要两到三集后才会出现。好像孙艺珍遇到的第一个追求者,酒店小开,头一集说到小开让甘宇成介绍然后如孙艺珍的gym、还让孙艺珍觉得他像stalker;然后第二集是英雄救美、第三集是去小开家吃饭见家长,第四集才最终摊牌分手。然后另外一个孙艺珍的朋友摔角手,也是连续出现几集出现,有时见见孙艺珍,有时见见甘宇成,帮两人搭搭线,然后几集后才到她个人的showtime:告别比赛。基本上孙艺珍跟甘宇成的关系是在跟这些人边人的interaction里面慢慢发展的,但很大部分的时间两人都停步不前,反而更像身边人的旁观者,然后身边人轮流take over,直到最后才戏剧性挽回关系。虽然这样不硬性将剧情集中到某个角色身边、一集一故事可能会显得较细腻自然,但对于电视观众来说就很难预计高潮什么时候会出现。像我这样看DVD的人当然可以慢的地方跳过,直接到高潮,但如果是电视观众就要等和估计什么时候有高潮。而这部戏这样日式的多角色、多线交错,而非一般韩剧两三个角色单线到底的结构,观众要看两个主角不停换对手,但又不是一集里面完成,感觉会很confused。

所以总括来说,这部戏的剧本虽然写得可以,但那种结构更适合DVD观众的口味,但对于每星期追的电视观众来说就很松散。虽然有阶段性,但阶段发展有点太缓慢而且脉络不清晰,较难引起观众的连续注意力。相信收视不好也跟这种篇章布局有关。

另外就演出来说,其实我自己觉得甘宇成的发挥较孙艺珍好,角色也较丰富和戏份较多。甘宇成的角色有一点点宅御族的感觉,一个离婚单身大男人,不太花心思料理生活,因为在书店工作比较书生气,自尊心重又有点毒舌。有点乱草的发型、较没有fashion sense的造型都跟他的个性很相配。而小男人式心思细密、待人温柔,但又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情感和自尊、不会轻易袒露心迹的演绎也很到位。

而孙艺珍从头到尾就是中性感觉的健身教练,反应很公式化,见到甘宇成就酸对方、心情矛盾就打电话上电台,也没有太多真情流露的戏位,感觉比较平淡和predictable。

我觉得这也是这部戏移植日剧风格不成功的地方。因为日剧虽然没有韩剧那么多戏剧化的发展,但日剧、或者日式的story-telling很重视角色的个性化描写,每个角色都会有自己的trademark小动作、口头禅或者特别的行事方式和反应等等。所以出色的日剧往往都有非常个性鲜明、让人一件难忘的角色。好像《恋爱世纪》里面的松隆子,看过的观众一想到这部戏就会想起松隆子嘴上不饶人,动不动喜欢吃木村的干醋,甚至大打出手这些情节。提到《Long Vocation》里面的山口智子就马上给人一幅年过三十、不修边幅的男人婆的形象。但"戀愛時代" 里面的孙艺珍除了每天踩单车上班的中性形象较让人印象深以外,其他小动作、口头禅等等都伐善可陈,连生活上所谓“铁公鸡”的性情也是通过她妹妹之口讲出。

相较之下孙艺珍剧中的妹妹,一个常年失业、靠姐姐接济的大学毕业生反而更让人印象深。因为说话精警生鬼,但感情上却迟钝,有点男仔头不重视仪态等等。虽然因为角色本来就比较特别,容易characterized,但演出的演员感觉也发挥得不错,个性突出之余不会太过用力。

所以相较之下,我觉得全剧里面,孙艺珍的角色反而是最平淡的。


Wednesday, June 13, 2007

亚洲电影月重临!日本动画双响「時をかける少女」和 paprika 「妄想代理人」

经过好几个星期荷里活大片的疲劳轰炸,终于再有进戏院的冲动喽!终于有机会转转口味,看一些我会自愿买票入场看、而不是因为其他人看而要看的戏喽!

刚才查院线不日上影片栏时,最大的惊喜莫过于上年日本的最佳动画片『時をかける少女』 (《超越时空的少女》)即将在新加坡上映!印象中上一次日本动画可以进入院线已经是《哈尔的移动城堡》了,连《地海传说》都没有上,反而每部荷里活动画都几乎同步上,感觉是很不爽的。不过片商这次总算对影迷有交待,找来了两部相当有创意的日本动画,除了『時をかける少女』之外,入围威尼斯影展的《PAPRIKA》也很快就会上映,虽然两部的档期应该都不会长,但起码多了选择。以前要看这样的cult动画,通常只能等电影节。

《超越时空的少女》画风是不是觉得很清新明快?会不会勾起你某个难忘的梦幻暑假的回忆?我就回想起以前深夜看明珠台的宫崎骏名作《梦幻街少女》时的曼妙感觉。同样是关于一个活跃少女的夏季冒险,《超越时空的少女》讲一个少女掉进时空间隙,在不同时空中转换,遇到不同的人和事的经历。不知道这部动画又会让我留下怎样的印象?

原来这部动画是改编自六七十年代的著名小说,83年(我出生的年份)就有过真人版电影,由当时的玉女偶像

原田知世主演,看海报似乎mystery的成分很重。

而科幻动画《Paprika》(英文红辣椒的意思,日文标题是

「妄想代理人」)就更加悬疑。故事是关于科学家研制出一台可以进入人类梦境的机器,本意是要用来帮助病人克服心魔,但这台机器的被盗却令人类社会进入大危机。而可以停止这场灾难的人,只有这个绰号“Paprika”的女治疗师。情节有点像我上个月看的一部日本恐怖片《恶梦侦探》(歌手hitomi主演)。这部动画的导演今敏(Kon Satoshi)同《噩梦侦探》的导演塚本晋也都是日本cult电影界的知名人士。今敏的前作[千年女優]和“Perfect Blue”都在海外众多影展巡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