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起东亚电影,我对于已经席卷欧洲的西亚风可谓相当初哥。相信大部分国际观众都跟我一样,是从《Children of heaven》(《小鞋子》)开始认识伊朗电影,但因为很迟才开始真正涉猎艺术电影世界,所以对普及率还很低的伊朗电影仍然印象模糊,更别提其他的西亚国度了。
不过最近几个月,我却有机会看到两部伊朗导演的作品,令我对伊朗电影的印象一下子从《Children of heaven》的纯真恬静,进展到一个富含哲思和模糊性(ambiguity)的境界。不愧是四大文明之一的古巴比伦发源地,混合了古波斯和伊斯兰文明,同时又经历过基督教文明洗礼和民主化运动的伊朗,就像众多古文明的大熔炉,提供着对人性和自然的种种古朴而又神秘的另类观感。难怪会有那么多影评人将伊朗电影视为神品,甚至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相提并论。
原来伊朗电影早至1900年已经诞生,当时的伊朗帝王就有雇用官方摄影师专门拍摄他到巴黎访问的状况。而早在1904年,德黑兰已经有伊朗的第一家电影院。1930年更加成立了伊朗的第一家电影学院,电影艺术家教育中心( "Parvareshgahe Artistiye cinema" (The Cinema Artist Educational Centre))。伊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诞生在1932年,名为Lor Girl(《罗尔女孩》)。之后的30和40年代,都是伊朗当代电影的奠基和成长期,跟中国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电影高峰期相对应。到了60年代末,伊朗电影的年产量已经达到60部以上。73年就开始举办被列为国际A级影展的德黑兰国际电影节。经过了80年代的民主革命和审查制度的放开,现在伊朗电影的年产量已经达到130部的规模。当然并不是所有电影都有机会在戏院上映,特别是艺术电影,很多居然要靠类似中国观众观看外国艺术电影的方式,要靠盗版DVD和VCD来发行。
不过,伊朗电影的艺术含量是无容置疑的,97年开始,一次金棕榈(97年的Taste of Cherry),一次金狮奖(2000年的The wind will carry us),两次银狮奖,三次Locarno的金豹奖,还有多次康城的金镜头奖等等肯定,已经令伊朗一跃成为比韩国更为耀眼的亚洲艺术电影新星。相信五月的康城,除了东亚名导们的大包围之外,来自伊朗的新生力量也绝对不容小视。 (以上资料来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Iranian_Cinema#International_recognition_of_Iranian_cinema )
而今届新加坡电影节上,就有2001年康城EcumenicalJury(天主教文化獎)得奖导演Mohsen Makhmalbaf的新作《Scream of the ants》。这是一部展示无神论与有神论对话的电影,一个相信无神论的丈夫和一个相信宗教的妻子,不顾彼此间的信仰差异而结合,并到印度度蜜月。但在火车上面,他们却与一个神乎其技地令火车紧急刹车的老人不期而遇,这次的旅程到底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震撼呢?

而两部关于黎巴嫩和叙利亚的纪录片也为观众开启了管窥这两个中东纷争之国的窗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