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和接近Robert Bresson几乎是一种必然,即便我在电影方面很晚才受到法国的影响,但Robert Bresson跟小津同出一辙的人性关怀和飘逸味道实在太容易将我拉近,特别在我的生活要面对众多要求conformity的压力,特别我渴求在carnal跟spiritual的存在之间求得平衡的时候,Robert Bresson的出现有一点救世主的意味。虽然每部片都仿佛是宗教和哲学的长篇论文,但却从不居高临下地做什么说教;他如小津一般扎根于社会底层,直接社会的众多扭曲、黑暗和压抑,却从不将情感推向极端,从不会摆出一付悲天悯人的圣人姿态。反而,他更像他作品中的中心人物,用无偏见的眼光去做无声的观测者,同时又将吸收和承担苍生的凄苦为己任。他的作品通常都是苦涩的,但却有如磁石一般,吸去观众心中相同的那分凄伤,真的如温暖的朋友一般无声地拭去你的愁容。
有学者形容Robert Bresson是"the master of the reflective mode in film",我深感赞同,因为就已经看过的两部作品,他的名作Au hasard Balthazar (英文译作A donkey called Balthazar)和1943年的处女长片 Anges du péché, Les (英文译作Angles in the street或者Angels of Sin),两次都仿佛是在看着镜子中的自己,甚至正中当时当地的所思所想。
Anges du péché, Les 里面就有一个非常有意味的借喻。刚进入修道院的Anne-Marie四处找镜子来整理自己的道袍,年长的sister却面带莞尔地跟她说,在修道院里面,每个人的镜子就是另一位sister的眼睛。这个借喻正好点出了Anne-Marie跟整个修道院环境的矛盾。Anne-Marie是一个充满个人追求的人,她抛弃自己的所有毅然加入修道院,就是要接受新挑战,追逐更高的精神境界。但她所面对的现实,却是一个高度要求服从和严重反对特立独行的保守环境。特别是因为很多修女都是rehabilitated nuns,就是曾经犯过错,坐过牢,所以到修道院接受神的洗礼和约束,从而洗刷原来罪恶的“自己”。所以Everyone's mirror is another sister's eye,每个人的状况和位置,是通过别人的评价而集约而成,每个人都没机会、也不受鼓励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待自己,特别是注重自己独特的details。注重自己和details的人会被认为是untidy,就如禅院里面,“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但Anne-Marie却强烈认为,一张untidy的桌子比一个untidy的mind要好的多,而对周围人和事的indifferent态度,甚至为了奉承主事者而漠视一些丑恶的存在,这种negligence和冷淡更要不得。



这种矛盾在平常生活中不是无处不在吗?在大部分组织中,热情投入跟明哲保身哪一种更容易惹人非议?往往是前一种,质疑规则的人往往第一时间被认为是自我满足和麻烦制造者。
最终Anne-Marie用自己的牺牲来换Thérèse的觉醒,虽然是很老套的桥断,但Robert Bresson的处理明显体现了他之后一直贯彻的主张,就是拒绝melodrama,避免对观众的情感冲击,也不刻意去一步步营造高潮。 Anges du péché, Les 是Robert Bresson在主流studio体制下拍摄的作品,所以感觉上难免较Au hasard Balthazar 来得conventional。台词比较多,戏剧性也较浓,soundtrack也用得较多。但贯彻始终的,是对人物的疏离处理。在Anges du péché, Les中,较能体现这一点的是Thérèse。本来愤世嫉俗的叛逆女,最离经叛道的反抗也不过是监狱中暴走和呼喊,一幕两三个shot,一两分钟的奔走戏加一个特写。之后她的复仇、对Anne-Marie的冷漠、陷害,到最后的反省,Thérèse都是表情冷淡,她的转变不是通过特写,而是通过她跟Anne-Marie的关系来反映,而这些关系也不是通过说教、内心剖白这些传统的表演性元素来体现,而是非常subtle的谈话、两人的空间距离、身体接触这样平淡无奇的元素来反映。Thérèse自始至终没为一直努力拯救她灵魂的Anne-Marie说过一声感谢,也没有流过一滴眼泪,但最后的默然自首一幕自然而然地将所有努力和波折归于一刹那的完罪(redemption)。而Au hasard Balthazar 中的Marie更加是从来不表态自己希望何去何从、只懂逃逸的迷惘少女。
Robert Bresson的理念是editing makes drama,戏剧元素是通过剪辑来体现的。他认为演员的作用不是acting,而是提供一个model,做出人物的原生质状态的各种反应,而至于怎样带出当时的情感,则是由剪接和镜头去完成。这一点跟小津非常相似,同样是充分override演员存在的导演,同样重视同过细节去带出情感深度的导演。
Anges du péché, Les 主动济世和Au hasard Balthazar 的超然出世正好体现的Robert Bresson的思想和技法上的发展和成熟。当然从人生观上面讲,或者会有人觉得后者的被动和不反抗精神很消极,但我认为,接受世界的众多混沌和不合理,反而是改变这一切的第一步。没有任何一个社会和道德模式是可以完全行得通的,但宽容和接受差异却是走向善意的第一步。正如Anges du péché, Les 里面,Anne-Marie临终前也自我反省到,a silent friend才是Thérèse真正需要的,虽然她的主动努力和所体现出来的诚意也是感化Thérèse的重要因素。
一个详细介绍Anges du péché, Les 的网址:http://www.dvdbeaver.com/film2/DVDReviews29/anges_du_peche.htm




关于Robert Bresson可讲的还有很多很多,例如跟小津的比较,还有同样被认为具有transcendent风格的但 丹麦导演Carl Theodor Dreyer (Taxi Driver 的编剧Paul Schrader将三人列为transcendent风格的代表)的比较,还有对近代的影响。Bresson study已经是一个电影术语,就像蒙太奇一般,代表一种跟Robert Bresson风格相接近的,对人物采取疏离但细致入微的观测和处理。LA Weekly的影评人Scott Foundas今年四月关于参加康成影展的韩国片、李沧东的《密阳》的试映观感中,就用到Bresson Study这个词来形容戏中对全度研角色的处理(http://blogs.laweekly.com/foundas/)。到底李沧东怎样在《密阳》实践Bresson的主张,我确实非常期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