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29, 2007

我的观影十二年记:对我影响深远的十二部电影/导演

只是做了十多年影迷就学人评十二大电影其实是非常贻笑大方的做法,但我完全没意思要跟Sight and Sound、Cahiers或者日本《电影旬报》的十大名单相提并论,只是每个影迷心目中都有自己认同的经典和大师,即便在其他人看来微不足道或者争议甚大,但毕竟电影是为了自己的满足感而看的,不是为了得到其他人的认同而看的,等于很多导演也不是为了世人的众口交赞而拍电影一样。每个人心中都有座断背山,回顾自己走过的历程,玩味给自己带来无比愉悦的每个瞬间,对自己来说,任何时候都是有意义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将入场看过的每部戏的戏票留下来,因为这是属于自己的回忆和意义。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也无法分先后,因为完全不同风格、不同的满足、感动或者回味原因,所以大概按看的先后顺序吧,虽然也很loose。有些导演有不止一部作品对我影响甚大,所以我只是列出导演。

这个名单肯定会不断扩充和更改,因为我从来都是文无第一,也太过喜欢求全的个性

 。

一、岩井俊二 (《燕尾蝶》)

这一位,无论是影响上还是时间上都必然放在首位,虽然岩井无论是在日本国内还是国际都难用大师来形容,知名度甚至不如虐待大师三池和AV派的广木,但如果不是岩井,恐怕不会有现在作为影迷的我,也不会让我一直对电影游走于压抑、愉悦和爆发之间的魅力如此着迷。虽然这方面也有太多的导演探索的比岩井深入,我相信杨德昌就会是更大手笔的导演,但对于当时还是中学生的我来说,岩井的风格却是最合口味的。

那个时候的岩井确实很耀眼,《情书》成了很多人的初恋梦想,《燕尾蝶》更加振聋发聩,比后来国际影评人的宠儿青山真治更早吹响后现代日本电影的号角(青山真治曾一度对岩井大表不屑,但我却觉得《燕尾蝶》的存在主义氛围跟青山作品非常接近,虽然青山更喜欢灰色调)。

《燕尾蝶》让我看到电影原来可以这样呐喊、思考、提供一个悲泣发泄的管道,同时又提供这样自我的情感娱乐。虽然《燕尾蝶》的视觉和色调很有pop culture的五光十色,但骨子里却让人感觉很知识分子气。燕尾蝶强忍破茧之前的苦困、压抑和无助,为的只是破茧一刹那的灿烂,但那只是一瞬,一瞬之后脆弱的羽翼便要粉碎,留待另一段生命循环重现那一刹那的精彩。宇宙的不断更替和扩张已经注定任何存在都是暂时的,我们或者偷、或者乞讨、或者强抢得到短暂的存在,最终还是会尽归黄土,真正有意义的存在,只是那破茧的一刻吧。西方导演中的哲思者如Woody Allen,也只是在不断用作品传达这一个生命无意义的信息,《燕尾蝶》还给了观众一点慰籍,就是无论有多少委屈,为身份、为存在、为钱,最终将这些付之一炬求一刹绚烂就不枉此生了。

当然,岩井肯定没有学运出身的前辈,如大島渚般的尖锐,他始终是个文质彬彬的人,所以《燕尾蝶》、《爱的捆绑》这些只能看成他作品中的意外,以至后来的《四月物语》、《花与爱丽丝》已经觉得兴趣索然了,因为很难看到岩井对自己的突破,就算有,恐怕也只是技法上incremental的发展,然后那个时间又不再是青涩青春电影大行其道的时间,岩井还是个只按自己意思去做的个性导演,只是他的个性跟整个日本影坛没有太大的区分度。技法和先锋性上面,我觉得他已经远远被较迟出道的青山真治抛离了。

从岩井到青山,我觉得这在体现着自己的成长。但如果要我用一部电影来概括自己的青春,我一定会选《燕尾蝶》,因为那是我看过最绚烂的影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