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4, 2007

对《色戒》结构均衡性上的疑问(二)

另一个感觉没有充分利用的角色,是横在王佳芝与易先生之间,似乎早已觉察他们的不伦关系的牌友马太太。Shirlie之前一直在讲对手戏中的抛戏和接戏,好的对手戏应该是抛戏和接戏对称性发展、各近完美的表演。但比较遗憾的是,在《色戒》电影里面,无论是王佳芝还是易先生都没有对马太太的挑衅作出直接的回应,留下了好几个抛而不接的空位。

第一个这样的位置是在电影开始时的麻将戏中。易先生进屋,对王佳芝使了个眼色,然后王佳芝借故要离开。正在兴头上的众太太自然不会轻易放她走,于是王佳芝便让易先生代打。但易先生推说没空,马太太就接了一句,“我就知道易先生不会有工夫”。

  原著里面,张爱玲有交待,佳芝心里嘀咕,是马太太话里有话,还是她神经过敏?可见她是顾忌这个对她带有敌意的官太的。易太太只是摆出东道的霸气,对王佳芝多有使唤,让她抽不出身。但马太太却是认为王佳芝的出现抢了她的人气而不怀好意地审视佳芝的一举一动。

但在电影里面,佳芝的这种忧虑没有直接的反应。她下了麻将桌就匆匆上楼收拾东西,没怎么咀嚼马太太的言外之音。其实这个位置上,镜头稍微停顿,补抓佳芝的疑虑表情,既能完成抛戏和接戏上的对称,同时也加重对她的紧张心情的渲染,为后面剑拔弩张的暗杀一幕作准备。现在的麻将戏感觉只是一个序幕和体现王佳芝的谦卑,但王佳芝在易宅要接受怎样的压力和屈辱,并没有从这一幕做出很真切地反映,未免让这一个精心设计的“戒指博览会”有点流于表面。当然,我这样觉得可能是因为不太理解官太们那些牌语,事关我是不会打麻将的,

 但在牌语之外,王佳芝也是言语和表情拘谨,没有太大的表现。

如果这个戏位上无回应是不想破坏电影的节奏和节外生枝,那后面另一个马太太明显抛戏的位置继续没有回应就未免责无旁贷了。那是在王易首次交欢之后,惊魂未定的王佳芝跟一帮官太去茶馆喝茶听书,恰好碰到易先生。刚见识过易先生的暴戾,此时的王佳芝自然有点像惊弓之鸟,眉目中表现出一点六神无主。眼尖的马太太自然不会错过,她便借听书进行旁敲侧击。她先是问王佳芝是否听得懂苏州话。王佳芝说听得懂,只是到了香港后很少有机会听书了。马太太马上逮个正着,一语相关地反问,你现在不是回来了吗?然后眼神暧昧地审视着王佳芝的反应。其实在这个时刻,如果镜头逆转角度,拍向另一侧的王佳芝和同席的易先生,就可以将王佳芝如坐针毡、易先生不动声色的一瞬捕抓下来。但遗憾的是,镜头竟然只是在马太太面上停了两三秒就转到下一幕,马太太抛出的球再次没有回应就匆匆谢幕。这样交待人物关系发展的文戏都只抛不接,恐怕只能被认为是结构松散的又一个空位。

(未完待续)


So many loose Threads? 我对《色戒》结构均衡性上的疑问(一)

很遗憾地,因为发行商太低估新加坡观众的接受能力,竟然将在中国发行的老少咸宜版《色戒》提交给新加坡的评审机构,形成现在这个竟然16岁未成年人都可以看《色戒》的可笑局面。很多人都反映会罢看《色戒》以示对发行商无视观众要求的做法。不过为了不跟网友脱节,我昨晚还是非常心有不甘地去看《色戒》的预演场。

不过失去那三场焦点所在的激情戏,反过来讲可以有助我更集中关注这三场戏以外147分钟的剧情铺排和人物塑造,虽然那三场戏刚入高潮就被cut确实让人看得很光火。

但除去这三场戏,这个147分钟的版本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也可以从中检阅李安作为导演布局谋篇的功力。《断背山》作为同样情欲泛滥的同志题材,却没有太多血肉淋漓的激情镜头,但同样让观众凄然泪下。毕竟情感羁绊除了在床上的爆发性展现,床下的眉目传情、鬓角相摩和十指相扣同样可以精确地体现剪不断、理还乱,每每摄人心魂的蘖缘。所以147分钟的文戏和10分钟的激情武戏哪个更重要?我觉得两者都不可或缺。

《断背山》之所以让人觉得如此完美,是因为李安除了处理两个主角的情感交融上丝丝入扣之外,他还将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延续两人十多年情思的助推力作用反映得非常完整和细腻。写Ennis营营役役、一盘死水的生活,就从职场、育儿、邻里、家务、房事各个方面去描述生活和社会处处让他感到压抑、失望和无奈,生活越是要求他忍耐和接受,断背山的梦想便越显得清晰和放大;而Jack方面,虽然经济环境没有Ennis的窘迫,但岳父的鄙视、妻子的冷观、孩子的无视令到衣食无忧的他生活中却没有什么满足感可言。两人中下的情根便在外界的催化下迅速滋长、而且连绵不绝。

《断背山》这种全景式的布局,将抽象的情愫通过两个主人公跟周边人与事的互动而脉络分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令到观众产生一种感觉,两人从来没有在对方的生活中缺席过,两个人的关系也是定义和塑造两个人各自的行为和对外界做出的反应的最根本原因。所以,虽然电影不像《色戒》那样镜头对准两个主角,而是用了很多篇幅去布局两个主角的人际环境,但这些间接的描写却直接点染出那份无从拥有、却从没间断的永恒羁绊。

《色戒》比起《断背山》有更广阔的社会背景。虽然故事同样是关于两个人的禁断之恋,但因为涉及到抗日,牵连到庞大的特务机关和众多关系者,即便两个主人公是无可替代的焦点,但周边的角色和环境也绝不应该是陪衬和简单的布景。

跟《断背山》较不同的是,《色戒》的重中之重不是人际关系、而是暗杀计划的主线,以为这条主线将两班人的命运牵连到一起,再有就是因为这条主线衍生的王易蘖缘。虽然不一定需要《断背山》那样注重ambience的布局,但《色戒》中同样庞大的人物群对于角色的塑造同样应该具有相当分量。除了王易两人的对手戏互动,他们跟其他角色的对手戏也可以反映出角色的不同侧面。

但相对而言,我觉得《色戒》在配角的运用上没有《断背山》的完美,起码有两到三个角色我觉得没有运用到他们的功用就从主线中被剔除。这样的处理也令到电影中出现不少空位。

第一个这样的角色是王佳芝学生时期的好友赖秀金。这个角色在原著中只闻其名,但只是路人甲乙丙性质,没对白、没容貌描写,跟一出场就先声夺人的易太太、马太太的重要性难以同日而语。但这样一个无声角色在电影中却被大大突出。香港篇一开首,王佳芝还只言未发,赖秀金已经主动搭理路边的军人,大出风头。李安还没有给王佳芝任何展现个性的机会,赖秀金已经畅想将来,表达要出洋看世界的宏愿。到了后来,鼓励王佳芝投身剧团的是她,向王佳芝透露对邝裕民爱意的是她,教王佳芝抽烟的是她,甚至中间还有多个特写,反映她对邝王越走越近的醋意,她对王佳芝进身贵妇和暗杀计划主角的欲言又止,同时也是向王佳芝交待「開苞」一事的女性代表。她一直是王佳芝整个蜕变过程的目击者和一定程度上的推手,同时也利用她的早熟为早期王佳芝的单纯提供对比。

本来香港篇之后,赖秀金这个角色应该可以功成身退了,但却不知为何李安要在上海篇的电影院一幕中再次使用这个角色呢?而且还有两个特写镜头和表情戏,似乎是要传达什么信息。但那一瞬出现,赖秀金又再次专为闲角,虽然后来在王佳芝初探首饰店一幕露了一个脸。赖秀金在戏院的出现或者可以解释为提示和引出后面邝裕民跟王佳芝的重遇和任务的继续,但既然这个角色后面没有什么大用,为什么不直接安排邝裕民偶遇王佳芝,还要给赖秀金这么多特写镜头呢?这样似乎暗带含义,但却嘎然而止没有继续发展的枝节,我觉得既浪费了戏份时间,同时也影响电影的延续性。因为前一幕还是赖秀金的特写,后一幕马上换上邝裕民,衔接上面感觉很突兀。

(未完待续)


Tuesday, October 2, 2007

Every little change in my life

昨天erica提到大部分blog专写日常琐事却能out-perform我们这些标榜专业的counter-parts,是不是我也转转style会进一步burst up hitting rate?  Anyway,it is not much of my concern at the moment. 写blog不是任务,当然应该率性而为。

不过今天是想写写一些婆妈野,专业惯了偶然也想随意一点,不尽秋季会是容易令人多愁善感的季节,就如秋季日剧也常常有情感戏。

近期最大的改变是换了新手机。其实不是什么大事,如果不是旧手机按键开始失灵,我也不会想到换机的。原来是想平价为先,但想不到现在3G电话都这么便宜,很多model都百多新币有交易。于是也不妨追追潮流,买了台3G加mp3功能、相机还有flash的sony-ericsson K800i。

想不承认自己哈日都不行,终于手机都买了日货(虽然我的电脑也是)。其实如果西门子继续存在,我是会继续loyal下去的,一来是喜欢西门子的简洁理念,二来是习惯了的操作界面,换新牌子要重新习惯很麻烦。不过没办法,谁叫西门子宁愿退出也不愿妥协,结果要贱卖手机部门给二线电子厂商BenQ。这样的转换很让我失望,因为BenQ的品牌给人太低档和大众化的感觉,跟原来西门子强调个性的设计理念相去甚远。如果西门子是跟联想或者Acer合作,我还会考虑继续支持,但BenQ就绝不会。

换机之后,给我生活带来的最大变化时,我现在早上可以听mp3出门了! 虽然是很微不足道的事,不过因为之前的mp3坏了大半年,所以这个习惯中断了很久。其实是一种依赖性,我这个人很容易有morning blue和monday blue,特别是睡眠不足的时候,erica的四小时睡眠始终习惯不来。 所以早上始终需要有一些东西去帮我start。以前还在住宿舍的时候,早上的starter是日剧,特别是较励志的。那时看《N's Aoi》、《救命病栋》等,觉得可以感染主人公早上出门时精神奕奕的状态,自己也可以醒醒神。后来这类型的日剧慢慢少了,就靠音乐,虽然听多了会满厌的,不过起码算是一种放松。

现在还可以用mp3做早上的闹钟铃声,生活有变化总会让自己心情好一点,剩下就是继续努力建立更active的life pattern了。